新华教育消息(记者 杨光)协同创新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高校实现创新的关键环节。5月18日,在由交通大学北美校友会和北京交通大学主办的第七届交通大学全球校友商界领袖峰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五所交通大学负责人就如何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校企共同发展的话题展开了讨论。
——充分理解协同创新内涵
我国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
协同创新是“2011计划”的关键。在第七届交通大学全球校友商界领袖峰会的校长论坛上,来自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以及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的负责人对协同创新的内涵以及高校应当如何在协同创新中发挥优势展开了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表示,协同创新实际上是要求高校的发展一定要与社会紧密结合,要与国家的重大战略紧密结合。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国际知名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是与社会背景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方面面临关键的挑战和问题。因此,高校要做到时刻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认为,“2011计划”对高校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这种协同创新的机遇,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现在所说的协同创新不仅仅是过去简单的产学研结合,更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而是在机制体制方面的创新、在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方面的创新。要做好顶层设计,把社会上各种优质资源统一到一个平台上。
——发挥多学科优势,加强优势互补
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有哪些优势?如何发挥高校的自身优势?
马德秀说,高校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是多学科的优势,一般的科研院所或企业很难具备这个优势,而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尤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不是一个单一学科做一件事情,而是要有多学科的交叉,派生出新的增长点,且这个新的增长点一定要跟国际的科学前沿或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相吻合。”
宁滨认为,高校在协同创新方面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不能把其无限放大。解决一个重大的需求问题,从基础理论研究一直到技术研发,最后一直到产业化,到社会服务,整个的链条包括很多环节。高校应找好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与企业、院所之间做到优势互补。“在研发阶段,高校作为研发力量能够做一个引领;到了实验阶段、示范工程,高校就应该从一线退到二线来,做好人才和技术方面的工作。”
——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培养人才
为了实现真正的协同创新,高校应当做什么?多位交通大学负责人表示,应该着力创新机制体制,大力培养人才,同时充分借鉴海外经验,为建成世界一流高校而努力。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卢天健表示,协同创新过程中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体制机制制约,西安交通大学在各方面都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
教育部公布的首批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中,由北京交通大学牵头申报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榜上有名。该中心由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作为主体建设单位、中南大学重点参加,联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谈到与北京交通大学的协同合作,西南交通大学校长陈春阳透露,两所高校在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上正在进行探索。“在人员方面,我们甚至在工资薪酬方面都共同制定了制度,对参加‘2011计划’的人员实行统一的工资薪酬和聘用制度。”陈春阳说。
马德秀表示,协同创新要求高校组建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实体性的科研机构,而这种科研机构跟目前高校的组织架构是相矛盾的。因此,在组织体系上要突破现有的学校制度和各种评价指标,为协同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校长吴妍华建议,应充分借鉴海外高校在协同创新方面的经验。吴妍华介绍,新竹交通大学联合全球相关院士建立了一个跨国研究中心,把医疗、医学、生物等专业全部引入进去。此外,在半导体产业方面成立了一个哈佛研究中心。
来源:新华网5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5/21/c_124742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