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轨道交通行业 引领行业特色人才培养
西南交通大学打造专业人才培养规范
今年,有40多家企业和80余所高校借鉴西南交通大学的两部人才培养规范,还有部分高校要求大批量征订人才规范书籍。在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和高校中引发广泛关注的是什么规范呢?这就是西南交通大学组织编写出版的 《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和 《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范》。
西南交通大学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在人才培养上与企业寻求合作,共同打造出国内首部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范,创立了高等学校轨道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标准,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让我们一起探究规范的形成过程和精华所在。
校企协同确定人才培养规范
人才需求日益紧迫,让西南交大人意识到不能 “闭门造车”,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抢占人才制高点,引领行业特色人才培养,助推科技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结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计划”两大国家体制改革项目的实施,转变单一培养主体,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打造新的人才培养规范。
学校领导带领教学负责人先后走访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铁路局、成都铁路局、广州地铁公司等多家企业,了解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为人才培养规范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2012年5月17日,学校组织召开第十五次董事大会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论坛,70余家董事单位的代表出席会议,讨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并专门针对规范进行充分交流。与会代表结合工程实际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2年年底,结合了西南交通大学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整合了优质教学资源、符合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特点的两部人才培养规范终于面世。 《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范》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力求体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规律,满足行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介绍了获教育部批准加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15个专业人才培养规范,试图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工程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满足行业需求是人才培养规范的特色
西南交通大学在制订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结合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学校注重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公共基础课程设置。通识教育主要以本科前两年为主,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外语、体育等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人文修养,增强学生的 “软实力”。
学校搭建由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课程构成的理工科基础课平台,积极健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基础课程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学校还组织开展数学建模训练,让学生利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加强学科大类基础建设,以国家二级学科为平台进行学科大类基础的塑造,以本科三年级的学习为主,注重大类平台基础课程知识的宽泛性,为本科后续课程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南交通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真正体现了行业特色。在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方面,学校积极与国际接轨,借鉴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充分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将国际的、前沿的学科知识融入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增强了学生的可塑性,提高了人才的竞争力。
学校着力搭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囊括高速铁路和地铁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维护等方面内容的综合特色课程平台,将轨道交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纳入专业课程学习,使课程内容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步伐、紧密结合工程实践。
创建新型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增强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培养行业领军人才的意识,打破传统观念在培养理念、培养机制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束缚,在人才培养规范的顶层设计之下创建了两个体系、五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第一个系列是 “4+X”系列, “4”代表本科阶段的4年。根据行业对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学校设置了“4+2+3”和 “4+4”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致力于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茅以升学院,学校在培养过程中打破培养阶段界限,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加强基础知识、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领导沟通能力培养。目前,茅以升学院共有720名学生,已按新模式进行培养。
“4+2”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贯通的轨道交通应用型、研发型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注重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前3年,学生在工程大类公共课平台上接受工程基础教育,在打通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上接受专业培养。第4年、第5年和研究生教育打通,学校对研究生课程学习、本科毕业设计、实习等进行统一规划,用一年时间专门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第6年结合企业创新需求培养学生。
根据铁路部门尤其是铁路设计院和工程局对高水平工程人才的需求,学校与14个铁路单位联合培养了200余名轨道交通领域的工程技术类拔尖创新人才。
第二个系列是 “3+X”系列。根据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校设置了 “3+2”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在前3年接受第一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培养的基础上,从第4年开始,学生将再用两年时间完成本专业学习,并获得其他专业学位证书。目前,根据铁路单位对国际工程现场的需求,学校以 “工学+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27名卓越工程师,以 “工学+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44名一专多能技术综合型人才,以“工学+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19名 “3+2”双专业的一专多能技术综合型人才。
为满足行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西南交通大学与企业联合设置了“3.5+0.5”及 “3+1”人才培养模式。在坚持大类培养的基础上,学校实行多品种、小批量、多渠道、灵活培养的策略,加强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为高速铁路国际化发展提供上手快、能力强、后劲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校以 “3+1”人才培养模式与6个铁路局联合培养了44名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与养护的卓越工程师,以“3.5+0.5”人才培养模式与北京局联合启动了 “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培养了50余名国际化的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和20余名一专多能卓越工程师。
打造优质课程及精品教材
今年,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西南交通大学宁维卫教授牵头制作的灾难心理学课程视频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点击率超过2万次,在灾后心理救援和心理重建中取得实效。沈志云院士牵头设置的 “走进时代的列车”系列课程还被评为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并正式上线。由彭其渊教授牵头的 “交通运输导论”课程被列入教育部2013年专业导论类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此外,学校设置的29门校级资源共享课中,16门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被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项目。
教材的质量关乎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准,关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西南交通大学已完成54种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其中4种教材荣获 “国家级精品教材”称号。2012年,学校有44种教材入选四川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2种教材入选第一批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入选数量在四川高校中均名列前茅。此外,学校针对创新创业、卓越工程师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特色教材立项,并与相关出版社合作,将其中的52部特色教材以及两种系列的人才培养规范进行打包出版和整体推广。
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今年暑期,西南交通大学—中铁第二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首批学生实习启动仪式在中铁二院总部大楼举行。至此,学校已与1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共建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其中12个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评数量位居四川第2名、全国第12名。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学生开展深度实践活动而打造的平台,以实体形式设置在企业中。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学生在中心的学习已成为必要环节,学生需按照人才培养规范中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要求在中心的相关工程现场进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从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依托联合体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现场教学辅导,学校不断强化教师工程实践教育,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人才培养规范的一大亮点是对工程实践能力合格认证标准及认证方式进行了阐释。依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试点开展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合格认证。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认证标准、认证流程等方面的一系列文件,初步形成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合格认证体系,合格者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证书。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
人才培养规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西南交通大学渐渐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获奖数量显著增加。
2012年,第八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学生竞赛在美国费城举行。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孙鹏飞、唐海川的作品获得了第三单元“Causesofcommercialspeedlimitation”(高速铁路运营速度的限制因素)第一名。这是中国大学生第一次获得该赛事的一等奖。据统计,仅2012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134项,获奖总数比2011年翻了一番。
创业教育、创业竞赛在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激励着大学生们成长成才。胡溪、曹晓、叶艳、龙海4名同学组成的 “银幸”创业团队在第二届中国商业挑战赛全球总决赛中夺得全球第3名; “美卓 (Maestro)听觉传播工作室”项目在第八届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上获全国银奖。此外,学校的两个优秀创业项目还入选了2012年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
规范,让人才培养有了确定的标准。作为国内首部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范, 《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范》的面世使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来源:《人民铁道》8月8日B1版http://szb.peoplerail.com/shtml/rmtdb/20130808/951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