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中国科学报】一场“逼”出来的人才培养攻坚战——西南交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纪事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日期:2014/01/09 09:40:00 点击数:
       在伊斯兰教义中,同处沙特的麦加和麦地那被视为两座“圣城”,有着崇高的地位。2011年,沙特政府计划修建一条从麦加至麦地那的铁路,我国铁路建设单位负责承建,并由北京铁路局负责维护该铁路10年的运营。
 
       在参与这项工程的人员中,有一群2012年才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既懂技术,又能熟练使用当地语言。虽然年纪轻轻,却已经成为工程“主力”。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来自于同一所母校——西南交通大学。
 
       事实上,这群年轻人只是近些年来西南交大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所结出的“硕果”之一。
 
       两个面向
 
       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都是检验学校“成色”最重要的“试金石”之一。各校也都在这一问题上进行着不断的探索。西南交大对此的最新一轮探索起始于2007年。
 
       是时,西南交大刚刚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同年12月,在该校召开的本科教育教学会议上,未来几年人才培养的思想和举措得以明确。
 
       “人才培养一定要有市场,而对于我们这样的西部地区行业特色高校来说,人才培养的地位和面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采访中,西南交大教务处处长阎开印表示,作为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高校,西南交大的本科人才培养应该站在两维度上。“首先立足于学校在本行业的地位,要在轨道交通、尤其是高铁领域发挥引领性作用。此外,西南交大地处西南,理应为满足区域经济和相关社会发展需求服务。”
 
      “换言之,我们的人才培养要有两个面向,即一个引领,一个支撑。”阎开印说,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西南交大探索了一整套人才培养新办法。
 
       两套规范
 
       2012年5月,西南交通大学第十五次董事大会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论坛如期举行。会上,70余家董事单位的代表出席会议,可谓盛况空前。而他们此次讨论的一个最重要议题,便是商讨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并专门针对人才培养规范进行交流。
 
       几个月后的2012年年底,结合了西南交通大学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整合了优质教学资源、符合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特点的两部人才培养规范——《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和《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范》正式出台,这也是国内首部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阎开印说,有了培养规范,人才培养也就有了标高、制度保障和实施细则。此外,规范还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合格认证标准及认证方式进行了阐释。“工程实践认证不同于社会组织的技术岗位认证,但又有一定对应关系,它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认证。从这个角度说,两部规范的出台也具有特殊意义。”
 
       如今,两部规范的出台已经超过一年,不但在西南交大校内反响积极,其影响力甚至已经扩展至校外。仅在2013年间,就有40多家企业和80余所高校借鉴两部人才培养规范,还有部分高校要求大批量征订人才规范书籍。
 
       两大系列
 
       如果说对规范的设立还停留在制度和理念层面的话,那么西南交大对于培养策略的探索则要更加“实实在在”一些。
 
       回到文章开头。北京市铁路局与西南交大在此项工程上的“联合”来自于一个现实性的难题。即在阿拉伯地区施工,既需要工程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掌握一定的阿拉伯语基础,而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却很难找到。为此,在2011年,西南交大挑选了30多名优秀本科生,并为他们购买专门教材,聘请阿拉伯语老师进行教学。这批学生毕业不久,随即被北京铁路局派遣奔赴沙特项目参与运营管理,如今已经成为这个项目上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便是西南交大多层次多类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生动应用。
 
     “该体系秉持的培养策略是多类型、小批量、灵活培养、快速响应。”西南交大常务副校长蒋葛夫介绍说,该体系共分为两个系列。首先是针对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 “4+X”系列。其中“4”代表本科阶段的4年。根据行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学校设置了“4+2+3”和 “4+4”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打破培养阶段界限,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贯通。
 
      第二个系列为“3+X”系列。根据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设置了 “3+2”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年接受第一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培养,从第4年开始,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之外,还可以用两年时间攻读其他专业学位证书。此外,为加强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学校还与企业联合设置了“3.5+0.5”及 “3+1”人才培养模式。
 
      一份思考
 
       除规范建设和培养策略改革外,西南交大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还包括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一系列举措,这些举措带来的是学生自身能力的显著提高。
 
       2012年,第八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学生竞赛在美国费城举行。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获得了第三单元“高速铁路运营速度的限制因素”第一名。这是中国大学生第一次获得该赛事的一等奖。据统计,仅2012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134项,获奖总数比2011年翻了一番。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看上去是学生学习时段的调整和重组,实际反映的却是我校学生培养观念和方案的彻底转变,也正是这样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阎开印如是说。
 
       近年来,轨道交通人才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老牌名校势头不减,众多高校也纷纷开设相关专业;另一方面,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繁荣和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迫,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对此,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冯晓云介绍说:“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意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处理好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不仅要高度重视专业成才,更应该加强精神成人的教育,加快国际化教育的步伐。归根结底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01-09 第6版 动态)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1/282355.shtm

 
 

作者: 陈彬 田红 蔡京君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