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释义:“重器”,大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汉书·梅福传》:“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
今阐释:驻蓉高校、科研院所为成都重器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成都建立了川大智胜、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攀成钢公司、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等66家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引进39位院士和334位专家到站工作。
快速与安全,成都地铁离不开这两个标签,而支撑两标签的是地铁的“供电安全”。西南交通大学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研发的铁路供电系统保障着成都地铁的畅通与安全。记者昨日采访了该中心常务副主任陈维荣,探秘成都地铁的供电“保镖”是如何炼成的。
困难之时 成都本地拨资扶持
“不管是地铁还是高铁,作为动力的电力不可或缺,甚至说铁路电力的供应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陈维荣解释了研制高铁供电综合SCADA系统的必要性,目前成都地铁1号线、2号线都使用了该系统,“自运行开始到现在,没出现过任何问题。”
但是,该成果能运用并非一帆风顺。“德国Siemens、法国Alstom、法国Thales、美国Foxbro这些公司的技术都比我们纯熟,市场不会轻易相信新来的‘替代者’。”陈维荣说,就在困难之时,四川省和成都市为其投来了橄榄枝,拨出大量资本和资金来扶持这个本地的我国自主研发技术。
打开市场 多城市使用该系统
“目前的0事故和0风险是我们这个科研成果转化交出的成绩单。”近乎便宜一半的价格和稳定的系统,打消了市场与企业的怀疑,它凭借实力打开了市场,“目前全国除京津线高铁外,其余的高铁、城市地铁都是运用了我们这个铁路供电系统。”据了解,该成果的市场规模巨大,每年至少有4亿-5亿的市场需求。它已经工程化和产业化,并在进一步优化、提升,以满足我国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的更高需要并形成产业基地。
翟婉明(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高校科技园应成科技转化基地
目前,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局、中铁三局等多个研究所聚集在一座城市,这在全国来讲都是非常罕见,从科研、人才资源到市场、技术,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翟婉明表示,城市轨道交通不仅是完善城市发展的路网骨骼,惠及民生,还能拉动产业,在成都形成竞争优势与产业集群的庞大产业。
翟婉明表示,科研成果要尽快转化到社会经济建设中,产生红利。要多举办高端的学术会议,让企业和科研方信息对称,真正达到创新目的。高校科技园是一种很好的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方法,应成科技转化基地。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让高校的科技成果在政府扶持下能推荐给企业。
来源:《成都晚报》5月6日19版http://www.cdwb.com.cn/html/2014-05/06/content_2043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