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成都讯(雷建 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7日,全国重点大学中文发展论坛第十六次会议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43位知名专家学者与高校师生同探讨中文人才培养与经典阅读。
经典阅读的意义何在?中文人才如何培养?中文学科应如何借助经典培养人才?与会学者以独特的问题意识、深入的挖掘剖析和精彩的演讲对中文学科前沿议题,与现场师生展开对话与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姚建彬教授认为,提倡树立“大经典观”,外国经典对学生的意义在于,能够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树立比较意识、世界眼光;培养批判精神,形成健全、成熟的人格。
“经典阅读要悦读,也要导读。”华东师范大学余佳教授强调,在进行经典阅读时,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应是多元的,阅读只是其中一个形式。如老舍的《茶馆》,汤显祖的《牡丹亭》,都可以采用丰富的形式进行“悦读”。
“人文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西南交大校长徐飞教授说,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高贵大学。要建一所高贵的、有灵魂的大学,一所受人敬重的大学,一定要有思想光辉、人间温情和慈悲情怀,一定要发展好文科。中文学科责任重大,在通识教育、创新教育、文化传承及学生成长成才、人格教育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强调,汉语言和文学不仅具有上述意义,其本身也是巨大的生产力。如今是一个跨学科的时代,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也是时代的要求。对经典的态度、对文化传统在育人过程中重大作用的重视,事关育人的核心价值塑造,不能不引起重视。让经典更加深入中文教育过程,也就是让我们的文化、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成为未来时代创造的重要动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依托和发展的主要推手。
陕西师范大学苏仲乐教授对常规的课堂教学则表示出担忧:教师把速成的“食料”喂给学生,学生少有自由阅读、自由探索的时间。他建议,要增强原典导读,提高中文专业的教学质量。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也认为“经典应进入课堂体制。”
“在当代社会中,语言能力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的基础性关键因素。”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教授表示,应加强古典语言学的训练,提高古汉语能力,以更好地阅读经典典籍。
探索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交叉办学的方式,强化中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增强教学改革力度、深化教学内容,同时也符合现代化的趋势。台湾大学徐富昌教授建议,在现代化文明及国际化背景下,中文如何展现自己应有的价值,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全国重点大学中文发展论坛”是目前大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最重要的高端文学会议,1999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等重点大学中文院系共同发起,每年举办一次。为了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拓展学术研究空间、加深学术研究层次,本次论坛期间还举办了学术座谈和多场学术讲座。
来源:光明网6月9日http://difang.gmw.cn/sc/2014-06/09/content_11551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