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教育导报】通识教育 大学的必然选择——从西南交大成立通识教育专委会谈起

来源:教育导报 日期:2014/07/08 10:20:00 点击数:

 

“现在许多学科系列都很碎片化,断裂化,即便是工科学生,不同专业的都不知道彼此都学了些什么……不由反问,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7月1日,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该校举办的通识教育工作研讨会上发出感叹。当日,西南交大成立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该校党委副书记何云庵担任委员会主任,与各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如何开展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有没有用?

王章名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博士生。作为一名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学习期间面对最多的就是数据。密密麻麻的数字与他的专业知识密不可分,但他却找到了调节的办法。“其实感性的东西与我们专业是比较接近的。平时我很喜欢看一些书籍,可以调节心态,也可以换一换思维。”
      他介绍,无论是通识教育课程,还是平时的阅读,都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相关。“读本科时,同专业的一些同学认为通识教育课程是浪费时间,如果花时间上通识课程,那么必然会减少花在专业上的学习时间。但对这些感兴趣的同学,就不会认为这些课程是浪费时间。”
      西南交大文科建设处处长张雪永曾上过一学期的“交大历史文化课”,他告诉记者一个现象:上课轮到小组发言时,工科学生会说:“我是工科生,对这个不了解。”张雪永无奈之下反问,“这个时候你还不能忘掉你的专业属性吗?”
     “通识教育是一种深度教育,是一种感染,它不是立竿见影的课程。但专业教育的影响对学生来说已经根深蒂固,很少有学生可以真正理解通识教育的价值。”张雪永感叹,通识教育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评价一个课程有没有用是明显的功利主义想法,而这个想法出现在许多学生的身上,学生用通识课来“混学分”就是功利主义心态的表现。
      何云庵认为,现在中国的教育现状相当于40年前的美国,但功利主义与拜金主义却更胜于那时的美国。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他认为,我国出现的状况,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特殊的社会条件下的失调,以美好、正义为表征的通识教育过度弱化。这种观念下的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是在精神上不够丰满的人。
       要不要设置通识教育专职教师?
      徐飞认为,不仅是学生,不少老师也对通识教育存在错误的认知。“通识课,泛而浅;专业课,少而精。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知识需要贯通,通识教育就是这样的 教 育。”他 强 调,通 识 教 育 的“通”,是通晓、通达、通透。这才是通识教育的价值。
      通识课的好坏跟上课的教师息息相关。西南交大本科生魏源成是一名工科生,他告诉记者,一些同学一开始凭兴趣选择了通识教育课,但结果往往不如自己预想,老师的素质影响了课程质量,最后学生中途就放弃了,通识教育课自然而然沦落成了混学分的课。“学期刚开始,整间教室都坐满了学生,但学期中期学生差不多就只剩下一半了。”
     “通识教育贵在务实。”去年末,在西南财经大学举办的一场通识教育论坛上,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博雅学院院长甘阳对当前我国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弊端直言不讳:停留在理念上、执行效果差、不考虑师资实际、课程门类图多图全,把通识课上成“水课”。

他认为,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不宜设专职的通识教师,对教师的成长没有好处。通识课是减法不是加法,需要改革本科生的课程体系,砍掉那些无用的公共课。“每个高校应从实际出发,有多少拨款,有多少师资,有多少学生,有什么条件就开展什么样的通识教育课,千万不能硬撑。”

不需要培养专业的通识教育教师,对此,何云庵也深有体会。他讲述了一个自身经历的故事:在西南交大上学时,他很崇拜土木专业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曾教了一个学期的欧洲古典音乐欣赏课。为了教课,这位老师跑到北京、上海,抱着一台笨重的录音机录下现场音乐,回来放给学生听。“我当时就觉得这位老师很了不起,又会讲混凝土,又会讲音乐。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通识教育老师。”
      北京大学教授卢晓东认为,教师要克服专业主义的想法就需要认识到,学生的未来是难以预测的,学生本人在成长和变化,环境本身在变化,学生会适应和引领这样的变化,几个变化叠加在一起会导致学生的未来难以预测。“教师有时候需要挑战学生,使其超越自己对学生未来的想象,这样才会出现某种难得的创造性。”
       通识教育的无用之大用
      今年1月,西南交大开展“‘悦读’搭建通识教育的桥梁”活动,希望学生可以回归知识本身,从书籍中寻找真谛。正如徐飞的观点:通识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

如今普遍存在大学毕业生找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这就很考验学生平时的分析、创造能力,也就是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如何提升?通识教育便是途径之一。

西南交大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甘霖曾教过一个学期的“音乐与人生”课程。他说:“对于工科学生来说,这门课显然超出他们的音乐认知范畴,但我会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去讲解,尽量与他们的人生经历贴合。”

一学期的授课后,甘霖得到了让他满意的结果。问及这一学期的改变,学生回答:“觉得自己更像人了。”甘霖说,“人除了物质的拥有之外,还必须有审美的修养。音乐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释放了他们的情绪,许多平时想不开的困惑,可能就豁然开朗了。这就是通识教育的价值。大学不应该把学生当作工具来培养,而应该当作‘人’来培养。”

何云庵认为,提倡通识教育,是时代意义上的返璞归真。就目的而言,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两种知识,一类是专业教育,通俗地说是可以“吃饭”的教育;一类则与审美、价值判断相联系。它从功利的角度看好像没用,但它们的缺失将会使人类生活无比乏味,秩序也将荡然无存。

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何云庵希望以悲悯情怀、人格健全、人文修养为主要内容,文史哲等人类精神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也应有足够的分量。他强调,“切不可以为浅显的科普知识就是通识教育。”

甘阳则建议除了人文教育,还应开展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以及艺术教育等。“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就集中精力打造一门课,不能降低授课质量,不能坏了通识教育的‘名声’。”

“办大学不是办养猪场,大学生不是靠圈养从流水线上出来的产品,要回到学习者本身,知识、信仰、人格塑造这些都要靠通识教育来实现。”台湾南华大学校长龚鹏程介绍,南华大学以“传统的中国书院”为目标,力求精致化办学,建校伊始就把通识教育纳入学校的办学框架。学校通识教育以经典教育为核心,人文礼乐贯穿了整个教育过程。有劳作教育,学生当保安、清洁工也是课程;有美学教育,每个学生都会学古琴,但不是学演奏,而是到木材厂去选做古琴的木材,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完成一把古琴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懂得古琴的由来,以及如何欣赏古琴。

来源:《教育导报》7月5日第二版

 

作者:吴宇婷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