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抗日战争期间,340万川军参加抗日,牺牲惨烈,居全国之首;四川向全国提供了20%的兵源和30%以上的钱粮。
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社论指出:“在八年抗战之中,这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就是四川。”“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 可见,四川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兵员、民工和粮食,为抗战的胜利到来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征兵方面,四川作为抗战时期民族复兴的根据地,为国民党正面战场提供了大量的兵员,川军在抗战中作战英勇,为抗战的胜利到来作出了巨大贡献。
全国每征兵5名就有1名是川兵
抗战爆发后,为补给前线兵员,争取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在大后方逐步建立和实施了兵役制度。抗战全面展开后,各部队伤亡巨大,需兵急迫,特别是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同时沦陷以后,军事指挥中枢迁移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负担征兵的任务进一步加重。四川当时建立的征兵体系主要是采用省军管区、下辖师管区和团管区,各县军事科(后改为兵役科),然后通过区、乡镇、保、甲层层征兵的方式。抗战时期四川兵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保障了四川向抗战前方兵员的输送,使四川成为正面战场抗战的最大兵源基地。
曾任国民党兵役机关骨干幕僚和团管区司令的万金裕认为,“八年抗战,四川省在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对于前线所需大量兵员的征集、训练和补充尤远远超过其他省份。”根据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中《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和《抗战期中各省壮丁配额统计表》的统计,在整个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全国各省实际征送壮丁为14050521名,其中四川就征送了2578810名,占全国21个省征送总名额的18.35%,接近五分之一。如果加上从四川划出去的西康省和省籍不详的特种部队及军事机关、学校招募的四川壮丁比例,四川在抗战中征兵可能近300万。
在抗战全面爆发的第一年(1937年)是八年全面抗战中四川征送壮丁最少的一年,四川征送壮丁人数也在10万以上;1941至1944年四年中,四川征送壮丁年均在35万以上,抗战胜利的1945年征送壮丁人数也达28万以上。当时兵役部及军政部给四川的兵役配拨数为各省之冠,达3193807名,比排在第二位的河南省2210473名多出983334名。
壮年男子平均1.8人就有1人去战场
抗战时期,四川省各级征兵人员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征兵工作,基本上保证了抗战的征兵需要,保障了四川向抗战前方兵员的输送。
据1943年9月国民政府内政部的统计,四川当时总人口是46438490人,4329682户,其中男子24199029人,壮年男丁(系指18至45岁的男丁)5451551人 。如果以整个全面抗战时期四川征兵三百万计,四川平均1.4户要出1个兵,平均15.4人中有1个是兵,平均8个男子中就必须有1个人当兵,壮年男丁中则是平均1.8人就必须1人当兵,而当时规定服常备兵役的年龄是20至25岁,可能这个年龄段的壮丁全部当兵还不够。虽然8年的时间每年都会产生新的青壮年壮丁,但同时也有人走向老年或死亡,所以这个数据在四川人口尤其是四川壮丁人数中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在实施征兵制度的过程中,四川通过建立省、市、县、乡镇等各级兵役宣传机构,培训各级兵役人员;1938年9月创办《四川兵役》半月刊,从三卷一、二期开始改为月刊;出版《四川兵役概况》、《国民兵建设》、《四川兵役讲话》等兵役小丛书;发行国民政府军政部刊行的兵役法规数十种等多种途径,对兵役法令和为国当兵光荣、抗战必胜等进行了诸多宣传,这对激发民众自愿当兵服役的情绪,增强民众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近3万知识青年志愿从军
据1939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对四川等16个省壮丁检阅报告所称,“除边远各县份,文化落后之地区外,其他各县市之壮丁,……,对国家之观念,民族之意识最为浓厚,抗战必胜之信念亦最为坚定。”抗战后期近3万四川知识青年志愿报名从军,更是体现了四川民众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当兵报国新观念的树立。
抗战后期,出于扩大兵源和提高中国军队自身素质以及配合盟军作战等等原因,曾由蒋介石下令发动十万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志愿从军运动。1943年11月由蒋介石亲自向军政部长何应钦下手令,发动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四川省军管区参谋长徐思平于同年11月中旬在四川三台鼓励学生从军,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为全川、全国起了倡导的作用。到1945年2月初,全川有29157名男女知识青年志愿报名从军,有12717名体检合格。(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来源:《成都日报》7月8日06版http://www.cdrb.com.cn/html/2015-07/08/content_2219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