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 王万川 文/图)10月19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在成都举行,本次峰会的主题为“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段宝岩以及西南交通大学、燕山大学等多所学校校长参加了峰会并为培养优秀工科人才献计献策。
本次峰会为期2天,还举行了五场分会报告会,分别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临挑战与实施对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蓝图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华盛顿协议》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质量保障”“双一流背景下的高等工程教育”。
段宝岩认为,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需要复合型创新人才。具体说就是需要大批优秀工程师,包括系统工程师、专业工程师、技术工匠等各个层次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既要有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业知识和制造能力、智能技术知识,也要具备能将二者深度融合的能力。
从发展的角度看,未来的制造业工程师应该具备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广博知识,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可发展的持续学习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而我国制造业人才储备的现状是,一般制造人才市场供给过剩,高级制造人才特别是智能制造人才数量少、装备制造业中科研人员比例低、精英技术工匠数量与质量均显不足。
面对未来发展要求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段宝岩建议,未来的工科教育应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让学生尽早参与到科研重大项目和创新融合项目中,锻炼其研究能力,在本科阶段让学生多参与项目、在研究生阶段鼓励学生外出交流,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综合创新素养以及设计制造实践能力。
要拓展学生的专业基础必然会面临学生学习时间不足并且会受到学科划分的限制,对此,李德毅希望在大学能够增加本硕连读学生的比例,同时把学习时间从七年压缩到六年,并且将原本的树状学科划分变为以专业为中心的网格状学科划分,这样既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又不会过多的增加学生的学习成本。
此外,李德毅还建议,将“智能科学与技术”纳入一级学科当中,为智能制造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来源:四川经济网2016年10月19日
链接:http://www.scjjrb.com/html/xwpd/edu/80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