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焊接”,你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是火花四溅的施工现场,还是焊工面罩下专注的眼神?在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这门看似“硬核”的技术,实则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学问。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授课教师李远星的脚步,一同探索这门专业必修课的魅力。

物理化学变化、缺陷成因与防治,是焊接冶金课的核心内容。这门课知识点繁多且细致,是学生们公认的“有难度”。“知识点太多,像散落的珠子,不容易‘穿线儿’。”李远星坦言其挑战性。然而,这门课恰恰是材料成型专业“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地基”,无论是学生们升学深造,还是投身工程实践或科学研究,都不可或缺。
面对知识的“细碎”,李远星自有妙招。她采用“随堂练、马上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听完课后立刻做题,趁热打铁检验学习效果。同时,课程团队积极拥抱智慧教学,利用智慧平台构建清晰的电子知识图谱,将繁杂的知识点梳理成脉络分明的体系,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光讲理论可不够,焊接冶金还配有专门的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是独立环节。”李远星介绍道,“比如‘焊材设计’,就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配方、制备焊材、动手焊接,最后还要观察微观组织、测试力学性能……”这一整套严谨、完整的教学设计,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课堂之外,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等实践类比赛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李远星发现,课堂上讲授知识,同学们有时难以理解,但一到赛场上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常常能豁然开朗,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这标志着他们从‘要我学’真正转变成了‘我要学’!”李远星欣喜地看到实践带来的这种深刻变化。
材料学院还有个温暖的传统——师生午餐会。班级同学分批次、每次十几位与老师围坐一堂,边吃边聊。学习中的困难、对课程的建议,都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这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解决了学习中的困惑,也让课堂教学不断优化,越来越高效。
李远星认为:“书本知识固然经典,但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她将最新案例引入课堂——学校的铁路项目、四川本地焊材企业动态、实际案例,乃至课题组参与的国家重大项目,都成为生动的教学内容。“新时代的工程师,既要吃透课本知识,更要眼观前沿动态。”李远星表示。
“我希望,通过我们老师的努力,让学生爱上自己的专业。”这是李远星的教学信念。她希望通过焊接冶金这样的基础课,为学生奠定专业基础、指明专业方向。她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焊接现象,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变被动为主动,热情投入学习。正如上过这门课的学生谭子玲所说:“这门课充满挑战也极具吸引力。李老师总能把焊接冶金知识融入实际工作和研究,让我们感觉知识走进了现实里。”

从课堂上的传道授业,到实验室里的真操实练,再到竞赛场上的灵活应变,焊接冶金这门课早已超越了传统讲台的边界。在李远星等老师们的引领下,材料学子们在一个个不同的“舞台”上锻造真本领,一步步夯实专业的“地基”,向着材料科学的广阔天地进发,用知识与实践焊接着属于自己的未来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