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交通大学13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一场以“影像”为媒介的文化传承工程正在悄然展开。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代宁率领的跨学科团队,通过“影像中的‘双严’——西南交大师生影像志征集活动”,用镜头记录师生风采,让这所百年名校的“双严”传统在光影中焕发新生。这不仅是一次文化创作,更是一场由多学院师生共同参与的集体文化实践。
从历史根脉到影像叙事

“‘双严’传统是交大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时期就立下的办学根基。”项目负责人代宁回溯道,“早期全英文教学、严苛的考试制度、首届毕业生仅个位数的历史,都彰显着‘严格要求、严谨治学’的精神内核。”谈及项目初衷,他强调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人才培养的现实回应:“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用影像这种更直观的方式,让‘双严’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作为“文脉・根脉・魂脉”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团队在策划时确立了三重核心考量:从历史中寻根,梳理“双严”传统的发展脉络;在精神上铸魂,通过影像传递治学精神;于育人中践行,将文化传承融入教学实践。这种多方面考量使得项目超越了单纯的影像征集,成为连接校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跨学科团队协作:专业融合创新文化表达

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团队构成。设计艺术学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了建筑学院、人文学院的专业力量——建筑学院罗乐老师的空间美学视角、人文学院李阳老师的纪实摄影经验,与设计艺术学院董磊、冯彬等教师的视觉设计专长形成互补。负责人代宁表示,建筑学院老师凭借专业灵敏度捕捉校园建筑的光影韵律,人文学院老师则引导学生挖掘影像背后的故事塑造精神底色,这种专业融合让作品既有美学价值,又具文化深度。
学生团队的多元组合,也成为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参与拍摄的学生中,有80%的成员都来自设计艺术学院之外,土木、机械、信息等工科专业的学生占比显著。不论是交通运输学院学生拍摄的校园清晨、还是信息学院学生记录的三教雪景,这些出自非专业摄影者之手的作品,也能因其饱含对校园的真挚情感而成为展览中的亮点。
协调课程与项目:师生共创文化实践

将影像志主题纳入摄影课程教学,是团队推动项目落地的一项关键举措。聚少成多,众人拾柴是主创团队的核心想法。在课程教学中,由数十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常态性、持续性的资料收集,自然就能建立起一个多元的资料库。在课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习摄影技术,更深入理解“双严”传统的内涵,在爱好与学业的同频共振中实现与项目的共同进步。
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级一流课程的课堂、奥运裁判刘江教授的训练课……这些画面,在学生镜头下成为“双严”传统的当代诠释。正是这种师生间的默契配合和包容理解,让团队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下去,影像志才能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继续将“双严”精神发扬光大。
尽管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整理汇总500余幅投稿作品、举办首次公开展览、建立数码化图片库,但主创团队也面临着挑战:专业一线工作场景的影像投稿不足。代宁坦言,“尽管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场景拍摄存在权限、沟通等困难,但我们正在探索解决方案,比如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向一线机构定向征集,结合实习实践课程组织专项拍摄。”
面对即将到来的130周年校庆,团队也有了清晰规划:一方面,与校史馆、图书馆合作挖掘老照片,构建历史影像脉络;另一方面,发起“校友影像征集”,邀请全球校友用镜头讲述母校记忆。团队希望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影像平台,让“双严”传统通过代代交大人的影像叙事持续生长,成为学校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策划到执行,从教师到学生,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的参与者。正如那些定格在影像中的课堂瞬间、实验场景、校园风景,它们不仅是“双严”传统的视觉呈现,更是交大人集体文化记忆的凝聚。当这些影像在校庆期间集中展示时,它们将讲述的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历史,更是一群人对精神根脉的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