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志云院士 (右)为学生授课

钱清泉院士(中)与学生交流

翟婉明院士(前排右二)指导学生
新中国成立 70年来,西南交通大学(简称西南交大)以 培养兴路之砥柱、报国之栋梁为己任,始终坚守“立德树人” 根本使命,始终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共和国同成长, 与新时代齐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留下西南 交大人的足迹,奉献着西南交大人的智慧,为中国轨道交通 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出育人救国、科教兴 国、交通报国、科技强国的壮阔史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南交大人将主动对接“一带一路” 建设和“交通强国”“教育强国”和中国高铁走出去等国家战 略,坚定不移朝着“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 总目标迈进,扎扎实实建设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西南交大,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交大力量,谱写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中国梦的西南交大篇章。
科研报国 星火相传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最高运营时速已 达350公里。而为高铁插上翅膀的,就是电气化。可以说,没有电气化,就没有中国高铁。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与西南交大有着深深的缘分。1951年, 在祖国的召唤下,曹建猷教授毅然放弃了 美国的优越生活,举家回到中国,在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电机系任教。彼时,中国铁道电气化刚刚起步,关于采用直流电还是交流电制式,学界、业界争论不休。曹建猷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和深入研究 试验,认为应结合国情选择工频交流电压制,这一主张最终被铁道部采用,并应用于宝成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中。由于采用了正 确的制式,我国电气化铁道的发展没有走 弯路,一起步就迈入了世界先进技术平台。
事实上,曹建猷教授的远见卓识不止 于此。1952年,曹建猷着手创办“电气化运输”专业。在师资不足和设备落后等条件 下,他带领一批教师边学边教,艰苦创业。 他们培养出的第一届学生参与到宝成铁路 宝鸡至凤州区段的建设中,成为我国铁路 电气化的开路先锋。
与恩师曹建猷教授一样,沈志云院士 在高铁研究领域亦扮演着先驱的角色。他被誉为“中国高速轮轨之父”,在机车车辆 动力学方面成绩卓著。他提出的非线性轮 轨蠕滑动计算理论,在国际上被称为“沈氏理论”,受到高度评价,为高速列车大系统 动力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他主持研制的 中国第一台迫导向货车转向架,为中国数 十万辆货车更新换代开辟了新途径。而他主持创建的中国铁路系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已成为我国高铁研发的核心平台。这位将一生奉献给铁路,见证并推动了中国高铁 技术从无到有的90岁高龄老人,至今仍在为高铁发展奔走呼吁,他说:“我只是一个 普通的高铁‘粉丝’,一个强烈的高铁‘捍卫者’和‘建议者’。”
在轨道交通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同样深具战略眼光。20世纪80年代,我国还没有自己的供电远动装置,处处受制于外国。钱清泉带领团队埋头苦干,仅用3年就成功研制出牵引供电调 度自动化多微机远动装置,填补了我国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远动技术领域的空白。该技术很快实现了产业化 ,成为替代进口的主导产品,我国铁路电气 化设备终于走上国产化之路!从全套购买 国外设备到研制出我国自己的设备,从购买者变成竞争者,也让外国对我国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蔑视变成主动要求合 作。“这让我感觉到,我们必须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谈起中国的铁路电气化发展历 程,钱清泉感触尤深。
“让老百姓坐火车更快更舒适,是我大 学时的梦想”。因切身感受到中国铁路的 落后状况,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在西南交大就读时便立志投身中国轨道交通建设 中。这位“三西牌”(指本、硕、博期间均就 读于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没有在国外念过一天书,却在国内外率先创建了机车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构造了享誉国际的“翟—孙模型”和“翟方法”。他采用 系统工程思想,让车辆与线路达到最佳匹 配,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车辆—轨 道耦合模型被列为轮轨相互作用领域四大代表模型之一,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铁路 提速、重载运输及高速铁路工程领域,解决 了一系列工程实际难题。
从250公里的有砟道岔到350公里的 无砟道岔,西南交大王平教授团队研发的 道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攻克了高速铁路 平顺性差的难题,被誉为护航高铁平稳行驶的“轨道医生”;高仕斌教授团队主持研 制了世界上首台超低损耗卷铁芯节能型 牵引变压器、首个数字化牵引变电所,获 得全国铁路系统的最高荣誉——火车头 奖章;张卫华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展开高速 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研究,在我国高速 列车创新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刘成龙教 授团队设计出国内第一套CPIII控制网外 业数据采集软件和内业数据处理软件,让中国高铁精密工程测量技术实现了从追赶 到超越……
在西南交大人矢志创新、艰苦创业的 过程中,科研精神在传承、交大精神在延 续,多个创新团队正在为中国轨道交通事 业的重大科技攻关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攻坚克难 高峰耸峙

世界首条新能源空铁 世界首条新能源空铁
在新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道路上,西南交大 人不忘初心,奉献智慧,以丰硕的科研成果服务 交通强国建设,服务中国高铁“走出去”。
西南交大首次提出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构建了基于车—线、弓—网、流— 固耦合的高速动车组动力学性能分析设计平台, 实现大系统的耦合仿真,完成了CRH2、CRH3、 CRH5和CRH380A、CRH380B等动车组动力学参数的设计和整车动力学性能优化,解决了高速动车组自主创新动力学性能设计及安全运营的难 题,支撑了我国高速列车的自主创新。
20世纪90年代末,西南交大研制的世界 第一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世纪号” 问世。“世纪号”采用国产高温超导块材,悬浮净高大于20毫米,悬浮总重量530公斤,可乘载5人。该车行驶稳定,理论时速最高可达每 小时300公里。这标志着我国在高温超导磁悬浮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温超导磁悬浮车系统 技术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西南交大研制的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实 验线,是我国搭建完成的第一个载人高温超导磁悬 浮环形实验线。在理想状态下,这种 “超高速真空管 道高温超导磁悬浮车”在低压管道中最终能实现时速大于1000公里的行驶,并且能耗低,没有噪声污 染。2013年3月,最初的高温超导磁悬浮(HTS)测 试环线研制成功,而最新的模型则加入了真空管道, 成为世界上首个真空管道运输(ETT)系统。
1994年10月,西南交大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 辆可载人磁浮车及其试验线。2015年12月26日 上午9点,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示范线, 也是世界最长的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线——湖南长沙磁浮快线正式试运行。这标志着历经30年的不懈追求,西南交大磁浮技术已经成熟,并率先走向工程化,“交大磁浮”已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西南交大牵引供电关键设备安全运行检测技术是我国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 路供电综合监控系统,实现了中国高速铁路综合监控系统的统一标准、统一制式和统一平台,支撑了高铁的快速建设与安全运营,奠定了我国高速铁路电气化世界领先的地位。
西南交大教授团队还在高速道岔设计理论研究与中国高速道岔、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轨道交通模拟驾驶仿真培训系统、世界首套组合式同相供电装置等多项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
此外,学校融合艺术设计与机械制造形成 了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工业设计——高速列车 设计。2015年,学校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团队的研究成果“ 成都低地板有轨电车 ”“200km/h 客运机车外形及驾驶室设计”等获 “2015中国设计红星奖”。
人才培养 群星璀璨

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
从学校第一位共产党员田玉珍到“不复原 桥不丈夫”的茅以升,西南交大红色基因代代传 承;从跨过鸭绿江的抗美援朝工程队到3位“两 弹一星”元勋,西南交大时刻准备听从祖国召唤。
从1900届17名毕业生到30余万栋梁英才, 西南交大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从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到“难于上 青天”的川藏铁路,西南交大始终以服务国家建 设为使命;从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电力机车韶山 号到“超级高铁”高温超导磁浮列车,西南交大矢 志创新勇攀高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大校友何华武一 直从事铁路工程、运输技术工作和铁路科技研 究与应用,是中国高铁技术主创人和主要实施 推广人之一。他主持并参加了中国高铁、铁路 干线及复杂枢纽的勘察设计、系统集成、综合试 验和运营验证的全过程,在高铁高平顺高稳定、 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究与应用,构 建现代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建立中国高铁技术 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他主持并参加研究的多项重点国际项目 系统解决方案,为推动中国高铁技术及装备“走 出去”做出了突出贡献。何华武曾先后获国家 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 进步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詹天佑铁道科 技奖等荣誉。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大校友卢春房,长期从事铁路建设管理和科技创新工作,组织建设我 国高铁路网骨架,创立高铁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和动态施工组织方法,组织高铁技术一体化自主 创新,建立我国高铁设计标准体系,研制CRTS— Ⅲ型无砟轨道系统等。卢春房院士先后任大秦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京九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内昆 铁路工程指挥部、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指挥长等职,荣获国家科学 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 等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荣誉。
隧道专家、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IT)历史上首位女主席,西南交大1997届校友严金秀, 30余年始终奋斗在隧道行业,在隧道科研创新方面获得多项科研大奖,被誉为“隧道女神”。 严金秀在国内外隧道工程技术现状与发展、长 大和复杂山岭隧道设计及施工技术、水下隧道 设计及施工技术、隧道风险管理、隧道防排水技 术等方面贡献突出。她主持完成的“野三关隧 道风险评估和控制的研究”是我国铁路第一个隧道风险管理研究项目,开创了我国铁路隧道 工程风险评估的先河。多年来,她先后荣获中 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第五届詹天佑铁 道科学技术人才奖、铁道部火车头奖章等,还被 评为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和全国三八红旗手。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西南交大人奋斗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著名数学家、第十三届“华罗庚 数学奖”获得者——1960届校友侯振挺“;全国五 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1级校友徐州;勇攀珠穆朗玛峰,并将校旗插在珠峰之巅,创造8848 米交大新高度的1983级校友贾林昌;长期驻扎雪域高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最美基层干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2级校友尼玛江村……无数西南交大人勇于担当,在复兴之路上阔步前行。
创新驱动 使命不怠
目前,西南交大已构建起世界轨道交通领 域最完备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和科研体系, 围绕高速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 超高速(1000+)、超级高铁等领域大力开展基 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在轨道交通领域获得的国 家科技奖励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行 业企业第一,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西南交大拥有牵引动力国家 重点实验室等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6个 省部级科研基地,实现了土木、机械、电气、交通 运输、测绘等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国家级平台的 全覆盖。
其中,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 年获国家批准立项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 收 ,2006 年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CNAL)。 2003年和2008年连续两次在科技部评估中获评优秀。其所支撑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历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实验室把握世界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趋势,构建支撑轨道交 通装备现代化发展的基础研究平台,围绕铁路、城市轨道及磁浮交通等现代轨道交通的发展,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创新研究。实验 室建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 动试验台、弓网混合模拟仿真试验台等一批自 主研发设备。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支以3名 院士为学术带头人、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研究 队伍,拥有1个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 新团队、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 1个科技部创新团队、 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1个科技部国际联合实验室。近年来,实验室承担了一系列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大 项目等在内的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奖项 20余项。
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于2009年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复,2012年以优秀成绩通过科技部验收 ,2015年 获 得 科技部批复成立香港分中心(依托香港理工大 学),并先后设立丹阳分中心和华南基地,并建有10个产业化基地,形成“一干多支,三区协同”的发展格局。中心面向我国高速铁路、重载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重大需求,开展工程 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工 作,是我国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唯一 的国家级平台。中心已形成以钱清泉院士为技 术带头人,以吴广宁、何正友、刘志刚教授等为 骨干的14个研发团队。包括1个科技部重点领 域创新团队、2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建成了“高速铁路供电综合监控系统研发与测试平台”“高速铁路牵引变电所自动化系统研 发与测试平台“”轨道交通模拟驾驶仿真系统研发 与测试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成功研制了 “高速铁路供电综合SCADA系统”“牵引变电所自动化系统”“电气化铁路同相供电装置”“燃料电池电动机车”“轨道交通模拟驾驶仿真培训系统”等行业重 大装备,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交通运输部 联合建设的“公路、水路交通领域创新能力建 设”专项平台。该实验室围绕高烈度地震区、 沿海台风及内陆强风区、山地灾害频发区公路、铁路交通中的地震灾害防治技术、风致灾害防治技术、山地灾害防治技术展开应用基础理论、行业共性技术、防灾减灾产品及装备的研发,并开展行业技术标准及指南编制、高水平科技创 新型人才培养等工作。目前,该实验室拥有大型专用设备共60余台套,包括世界最大的边界层风洞、中国最大的地震模拟振动台(单台综合 试验能力位居世界第二)。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 验室以“综合”与“智能”为核心,围绕我国综 合交通运输系统建设领域的重大需求,针对国家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智能 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物流系统建设提供智 能化集成解决方案和体系化工程应用成果。 实验室建有综合交通运输物流大数据平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数字化平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组织管理智能化平台、城市智能交通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综合交通运输 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应用平台以及智能物流技术应用平台。

来源:中国交通报 2019年9月26日 (记者 许金砖 蔡京君 阮琦 陈丝丝 侯倩 周伟 鞠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