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罗婆婆身患心脏疾病,如果不安装心脏起搏器,将随时面临死亡风险。可偏偏老人又患有尿毒症,给传统起搏器安装设下了“禁区”……12月19日,利用在我国全新投用的无导线起搏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为罗婆婆的心脏健康“解锁”,成为全省范围内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之后实现国内首批植入的医院,同时也帮罗婆婆实现了心跳稳定。
罗婆婆患有“房颤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最长心跳骤停超过4秒,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传统的心脏起博器由植入心脏内的起搏导线和埋在胸前皮肤下的脉冲发生器组成。不过,罗婆婆患有尿毒症,这给传统起搏器的安装设置了诸多“禁区”。 “一方面因为尿毒症长期依赖透析,起搏器电极及囊袋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导线植入后若出现血管血栓形成,会对其左手造瘘建立的透析通路造成巨大影响,甚至阻断这条生命通道。”该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童琳说道。
经过制定周密的治疗计划,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决定携新“武器”勇闯禁区作战---无导线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体积仅1立方厘米、重量1.75克,体积和重量为传统起搏器的十分之一,外观看起来犹如一枚子弹头。
“在我国全新投用的无导线起搏器,就像是开启了心脏起搏的新‘技术革命’。”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汉雄说,无导线起搏器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导线的起搏器,实现起搏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合二为一,通过血管即可直达心脏发挥作用。无导线起搏器除了手术创伤小、无电极囊袋感染、无血栓形成等后顾之忧外,更是为因外周静脉通路不可用或者使用风险高而又需要安置传统起搏器的患者带来了希望,解决了诸多传统起搏器所受的限制。同时,这枚小小的装置犹如“智能机器人”般,还拥有自动阈值夺获、自动感知、自动频率应答、抗核磁、体外遥测、可回收等多种自动化功能,且使用寿命也得以延长。
12月19日,刘汉雄率领团队利用罗婆婆腿上的股静脉作为通路,使用递送系统将子弹头样的无导线起搏器成功送达心脏右室间膈部最佳起搏部位。成功“着陆”的无导线起搏器,将发挥作用保障心脏运作。
这是西南交大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挂牌“四川省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成员医院”后仅4天顺利完成的一次广受媒体赞誉的高难度罕见病例。据悉,为进一步推动罕见病防治工作,12月15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成都牵头召开四川省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成立会议暨第一次工作座谈会。四川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李冰处长受邀出席。四川省共有10家医疗机构加入“四川省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为唯一入选成员医院的成都市级医院。
会上,初步确立了四川省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组织架构、工作职责和工作机制。并由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李冰处长为“四川省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成员医院”授牌。
罕见病是全世界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四川省地处西南内陆,目前大部分罕见病患者仍面临确诊难、用药难的困境。作为四川省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成员医院,今后,市三医院将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罕见病管理制度,优化就诊流程,改善罕见病诊疗现状,推进健康成都、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