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上午,第二届西南高校大学生诗歌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机车博物园正式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大学生新诗写作的现状和新选择”。来自云南、贵州、四川、重庆4省市17所高校的57位大学生诗人代表出席本次论坛。当代著名诗人任洪渊、何小竹、邓翔、向以鲜、哑石、覃贤茂、安遇、陶春、尚仲敏、刘涛以及诗歌评论家夏汉、余旸、茱萸、段从学、余夏云等34位嘉宾受邀莅临并发表演讲。
论坛伊始,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汪铮在致开幕辞时对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当下诗歌写作面临了很多新问题和要求,并引用海德格尔的话提出:“诗人何为?”同时,汪铮以敏锐的问题意识,从“机器人”小冰写诗事件切入论坛主题,讨论了人工智能进入诗歌领域所造成的影响,开启了本次论坛的深度议题。
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任洪渊先生在开幕式发表了生动而富于启发的讲话。任先生年近八十,一直深切关怀青年诗人的写作,当代许多著名诗人出其门下。他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诗歌之路以及他与青年诗人交往的感受。他说:“我很高兴,因为在青年诗人的旁边,我还有一个座位。我也希望听到更年轻的声音。”
开幕式上,来自西南交大的李商雨、四川大学的莱明、重庆大学的王瑜,分别作为主办方、川内高校以及川外高校大学生诗人代表发表演讲。他们就当前大学生写作中的美学倾向、担当意识以及大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表达了各自的见解。“非非主义”代表诗人何小竹、“第三代人”代表诗人邓翔忆旧谈新,对高校大学生诗歌写作提出个人的希冀,鼓励大学生突破前人的语言和思想藩篱,以个体的自信、真诚与经验进行创作。
本次论坛主要是以主题发言的形式进行,大学生诗人和著名诗人相间、轮流发言,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氛围。上午,特邀嘉宾、著名诗人、评论家夏汉、余旸、茱萸分别就高校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写作的影响、90后诗人写作的成绩与不足等问题,发表了前沿性的看法。云南师范大学代表任如意、西南交大洛灵诗社代表陈玉伦,从各自的写作经验出发,反思了当下诗歌写作中的不良倾向和弊端。
下午的主题发言阶段,苏致龙、周尚琴等分别来自云、贵、川、渝四地高校诗歌社团的六位诗人发表了专题演讲。向以鲜、覃贤茂、余夏云、陶春、黎阳等著名诗人、学者分别针对当下大学生写作中的语言意识、本体意识及传统意识提出各自的看法和观点。自由发言阶段,讨论更加热烈,各高校大学生诗人纷纷发言,并针对专家的见解提出不同看法,展示出新一代诗人的鲜明个性与独立姿态。期间,来自彝族的高校诗人代表吉比子呷以嘹亮的歌喉,献上了彝族歌曲《大地之子》,论坛氛围显得严肃而活泼。
讨论进入尾声阶段,西南交大洛灵诗歌协会的指导老师周东升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论坛提出很多重要的诗学话题,值得继续深入探讨,并辨析了讨论中多次涉及的“懂与不懂”的问题。他认为,不能以“懂与不懂”来评价一首诗的好坏,“懂与不懂”,属于认知问题,因人而异,并非诗歌的本体问题,却常常被作为否定新诗的口实。因此,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不应以“懂与不懂”作为判断的前提。但无论是难懂还是易懂的好诗,都具有明晰性特征,追求明晰,而不是追求易懂或难懂,才是一种更加有益的写作意识。
晚上7时许,本次论坛上的最后一项活动诗歌朗诵如期而至。多位诗人朗诵了自己的作品。《雾》《镜说》《方式》等诸多佳作引起现场的热烈掌声。晚上9时30分,第二届西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诗歌论坛在余音绕梁的诗韵中圆满落幕。
本次论坛由西南交通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洛灵诗歌协会承办,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协办的一次诗歌盛典,是面向西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诗人的大型诗歌研讨和交流活动。论坛旨在探讨高校新诗写作的现状,激发大学生诗人的创作热情,发现诗歌新秀,并增强西南高校之间的诗歌交流,进而促进当代新诗的发展。(摄影:陈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