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如你我,因了种种限制,总要选择——常常也只能选择——一种生活来经历与体验。除却例外,这生活多半素朴且平常。生活如斯,宁静倒也宁静,却不免单调;安稳却也安稳,却难逃寂寥。
幸好,世间还有书籍这么一件神奇的物事;还有阅读这么一桩奇妙的行动。借力于它们,我们即可为寻常身躯安上不寻常之翅,借之暂时逃离各自深陷的俗世角色。每当我们在膝头摊开一本与灵魂相契之书,这翅膀就开始托着肉体低空飞翔,盘旋在俗世云端。人生不知道因此多了多少别样的色彩和曲调。
时至今日,我依然难忘最初与书籍温情厮磨的岁月。父母早年为生计奔走,五岁至十三岁,我一直在乡间与祖父母朝夕相伴。八十年代末的鲁西南农村民风淳朴,宁静祥和,却也略显单调与无聊。祖父母固然厚爱于我,然则日复一日的繁重劳作,造就了他们的木讷少言。除却供给我基本的衣食暖饱,再也无力多给其他。记得那时,我无所事事,白昼终日游走在田间陌头。夜幕降临了,也只能坐在爷爷身边,呆呆看他那只黄铜烟袋锅明明灭灭中升腾的袅袅烟雾。彼时岁月,便如一支青涩竹笛吹奏的乐音,脆亮、悠扬,却也单薄、空乏、寂寥。
好在,邻家有按辈当称伯伯与伯母者,夫妇二人视我为己出,常将我唤至家中游戏。伯伯家吸引我流连忘返的,除了小哥哥精湛而神奇的折纸技艺之外,还有当时乡间极其少见的成套连环画书:《神鞭》、《呼家将》、《七剑下天山》、《十三妹》……那些连环画书中朴素的黑白图画,却成为我寡淡童年为数不多的惊喜与牵挂。
现在想来,它们之于我的意义,就像是突然将我带到一扇门前:门里是一片未知乾坤,门外是懵懂的我。只从门缝中窥见的一角,就已经让我兴奋而忐忑。待识字后,我便着魔般的痴迷于一切带有文字之物,哪怕在路边行走时偶然看见一张带字的纸片,我也要蹲下来看个究竟。更遑论是书籍。后来到小城念书。每逢周末或假期,我总到小城新华书店用来放置剔陈图书的库中报到。面对如海的图书,我只觉得眼睛不够用,时间不够用,急急划拉一抱书,就坐在书库的一个角落里狼吞虎咽起来,那般贪婪,状似饿鬼。待到管理员提醒要下班关门了,我才依依不舍地再三权衡,取最渴盼者购之。那些书陆陆续续装满了一只旧式枣红色榆木书柜。那是我人生中最初的瑰宝。可惜在一次搬家中悉数尽失,现在想来仍心疼不已。
对于读书,我一向为饕餮之徒,所读之书驳杂无序,泥沙俱下。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大作,我却从不曾拜读,或读而未竟。不是不想,而是性格、年龄与阅历从中作梗,使我天生与很多书隔膜甚深,无法产生持久的相互吸引,所以最后只能遗憾地各自错过或放弃了。这一度曾使我惶恐与不安,直到有一日突然无意中撞见语堂先生的一句话,才稍感释然并聊以自慰。他说“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
是的,读书,也许当是私人化色彩极强的行为。年龄不同,阅历有别,心境迥异,对书的关注和理解必不相同。就如我少年时代,可以一气儿将崔颢一首《长干曲》背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却不懂简单字面背后的曲折情怀。直到我离家多年,才明白该是怎样浓烈的思乡之情,让诗中女子不顾矜持主动搭话;也才明白在他处听到久违的乡音,该是怎样的欣喜若狂。因为随着那乡音一点一滴浮现鲜活起来的,也许是一个人生命中再也无法复制的快乐。
读书的过程,也是寻找灵魂另一半的过程。别人推崇之至的却未必适合你。就如同爱情与婚姻一样:有些是你的菜,而有些则不然,若要强食,则势必“消化不良”或无法消化。热门而经典的书籍,固然好,也未必一定契合你的品味和喜好。就如同流行而大牌的服饰,未必一定契合你的气质和身形,若强自取用,势必弄巧成拙。选书也是同理。跟风读书,并不能使你果有所得;反倒会乱了你的步伐,扰了你的心性。倒不如悉心选择适合自己气质与心性的书,细细读来,总觉入心、妥帖。“在灰烬里拾到一颗小珍珠,是比在珠宝店橱窗内看见一粒大珍珠更为快乐”。也许,读书一事,更多是精神的私密漫游,而不是附庸风雅;更多是恋人之间的喁喁私语,而不是大庭广众之下的调情与表白;更多是灵魂的朝圣之旅,而不应该是装模做样的夸耀与浮夸。因为,读书是灵魂和灵魂之间的热恋,激情而盲目。若非此,必然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不得真味。
当然这也是我事后多年才明白的道理。我生就智商平平,且思维缺乏理性与逻辑,却偏偏向往并崇拜深奥的哲学家,就如我向往并崇拜康德和海德格尔。所以每次我总是鼓足了勇气翻开《判断力批判》或《存在与时间》,又每每受挫而颓然放弃。直到邂逅加缪和卡夫卡,才使我明白,原来哲理,并非全部都是盘桓回环的哲理与思辨,它还可以是对常人日升日落间所有作息和悲欢的抒写与刻画。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生活诚然是哲思层面的庞然而抽象。而对于个人而言,生活却是尘世层面的细微而具体。
不论我们强调与否,好书给人的益处,是无论如何夸张都不为过的。每一本书都“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海伦凯勒语)若以四时风物论,读一本好书,恰如柳絮翻飞的三月阳春,清茶一盏、暖风拂面,予你娴静、悠然;宛若蝉声悠扬的六月盛夏,清荷飘香、凉风送情,予你清凉、心安;又像骤雨初霁的九月深秋,清辉一轮,繁星万点,予你澄明、浪漫;或似夜雪乍落的十月初冬,绿蚁新醅,红泥火炉,予你温暖、安闲。
是的,我承认,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华丽成锦。然而,生命的经纬,却可以因为织进书籍而绵密细致,纹路巧丽。我们可以在生命中织进文学深蕴的温暖和睿智,织进历史中厚埋的理性和冷峻,织进诗歌的醇厚、馥郁,织进词曲的清丽、工巧……生命因书籍而蓬勃而厚实,书籍因生命而灵动而自然。
人这一生,抛却了浮华与虚荣之后,说到底乃是一场自我修行的旅程。只有和书籍相亲近相厮磨,才能成就一部厚重绵实的乐章。所有的人生,都像是经过一条长长的甬道,途中也许布满恐惧与失望,唯有拥抱书籍,才能坚韧、执着地走下去,穿透一切黑暗与苦难,抵达彼岸。
读书,竟使我们,如此,这般!
作者简介:
刘云,女,1981年,生于鲁西南小城,有八年光阴长余乡间,于田间地头收获颇多乐趣。中下资质,于音乐、绘画、舞蹈一窍不通。无一技之长,唯余看书,皆因此项活动入门易,门槛低。爱看书,却又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且所看之书,又驳杂无序,无恒操,凡遇臭味相投之书,必看之而后快。久而久之,后果日显,出现“读书消化不良症”,症状如下:于经典一知半解偏又好卖弄,对常识孤陋寡闻又无端猜忌。呜呼哀哉!无可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