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塑造了工具,工具又塑造了我们。——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马年春节期间,微信抢红包如同斜刺里杀出的一匹“黑马”,颠覆了传统的“红包”观念——这只是互联网“入侵”金融领域的一个代表。近期,还有“余额宝”、“理财宝”、“壹钱包”等的出现,互联网公司和传统金融公司纷纷跑马圈地,忙得不亦乐乎。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也影响到各个行业,大数据、云计算、专注产品、注重用户体验等等,似乎成了事业发达、企业振兴、商业致胜的不二法宝。
不经意间,互联网汹涌而来,似乎已经无孔不入。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里所预言的“人的延伸”、“地球村”等更是逐一得到验证,他的“媒介即讯息”观点依旧振聋发聩,这位“电子时代的先知”用深邃的眼光,证明了他不仅是彼时的思想家,也是后代子孙的朋友和知己。
2014年,恰逢该书初版50周年,在这篇小文章里,我想用互联网作为切入点,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简单介绍一下麦克卢汉的瑰丽思想和犀利观点,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媒介即讯息:互联网改变生活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第一章标题就是“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或技术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换句话说,每一种新媒介,都会创造一种全新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人的各种感知系统将会发生全面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媒介”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新闻媒介”这个范畴,它指的是所有一切能够延伸人的身体和感官的工具、技术和活动,如口语词、书面词、服装、货币、广告、电影、电话、电视等。这里的“信息”也不是我们熟悉的“信息内容”这个范畴,它指的是由于媒介的出现,带来“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如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和新型的闲暇”。
互联网,毫无疑义是一种崭新的更为全面的媒介,被称作“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汉第一人”的美国人莱文森更进一步说:“互联网是一切媒介的媒介(medium of media)”。那么这种媒介带给我们什么“新的尺度”呢?
从身边的例子来看,“网购”已成为重要购物方式,峨眉三号大板楼前,每天有上千件来自全国各地的快递等待领取;即时通讯工具成为重要交流沟通工具,办公室工作人员更多地使用QQ或者QQ群交流安排工作、传输文件等;阅读电子图书成为一种便捷的方式,如图书馆推出的一款移动图书馆软件更是让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网络侵染下的语言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不知道“正能量”、“高大上”、“女汉子”、“土豪”?那你就OUT啦!……
可以说,互联网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且其自身也在不断地改进,从web1.0时代到2.0时代,我们发现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网购)、工作方式(线上交流)、交往方式(网络红包)、学习方式(mooc的诞生)等,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中枢神经系统延伸”。这种突破性的思维方式将迫使人类进行更伟大的创造,不断发明新技术,推动社会进步。互联网自身的这种不断更迭,也更加生动地诠释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命题。
二、互联网与人的“全面”延伸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一版序中写道,“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个行星而言,时间和空间差异已经不复存在。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好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
在该书中,麦克卢汉列举了26种媒介,并逐一证明了其延伸功能。这些媒介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人体的器官延伸,如衣服对应皮肤,轮子对应脚,住宅对应集体皮肤;二是人体感觉的延伸,如口语词对应听觉,印刷物对应视觉;三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如广播、电报、电话、电视等“电力时代”媒介。
通过互联网,人们今天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工作、学习、旅游、交友等“一举数得”的愿望。在这种交往中,容纳了多种类型的交往对象和交往需求,从而丰富了个人的社会联系,也提供了广泛的人际交流机会,为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互联网具备互动和即时两大独特优势,营造出一个无限丰富的虚拟世界,一个无所不包的精神世界。
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如果说广播、电视延伸了人的听觉与视觉,那么互联网则突破了思想的局限,使随时交流互动和评论成为可能,这延伸的是人类的整体感觉,互联网终于促成了人的“全面”延伸。
三、互联网与地球村
“功能的分离,阶段、空间和任务的分割,是西方世界偏重文字和视觉的社会特征。有了电力技术产生的瞬息的和有机的相互联系,上述分割就趋于消融瓦解了。”“借助电力媒介,我们到处恢复了面对面的人际关系,仿佛以最小的村落的尺度恢复了这种关系。”这个最小的村落,就是“地球村”。
人类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在对未来社会作了探索和展望之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设想。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等。麦克卢汉因他在传播学上的创新,为人类贡献出一个建立在媒介基础上的“地球村”设想。如果说在广播、电视时代,寰球同村的概念尚不明晰的话,互联网的出现更是证明了麦克卢汉的“先知”地位。莱文森说:“因特网完成了麦克卢汉的比喻,使地球村成为现实,”
麦克卢汉“地球村”的概念建立在他的“人类历史三段论”上。在他看来,媒介演变导致传播演变进而形成文明演进,所以文明史也是传播史和媒介演进史。他把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类历史分为三阶段:“部落时代——非部落化时代——重新部落化时代”,这三个阶段又分别对于三种文化模式:“口语文化——文字文化——电子文化”,也对应三种感觉空间:“声觉空间——视觉空间——声觉空间”。
从1969年问世的“阿帕网”(ARPANet)到今天,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化和完善,毫无疑问,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发明的一种影响十分深广的媒介。据统计,在美国,为达到5000万用户,无线电广播用了30年的时间;电视用了13年的时间;有线电视用了10年的时间;而互联网所用的时间还不到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虽然起步慢了半拍,但已经“迎头赶上”,尤其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互联网更是席卷我们的衣食住行,通过一部终端和网络,就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渗透互动。
四、互联网与高校
麦克卢汉本人终身在大学从事教育,但他很少论及媒介与教育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他的“肉包子理论”来切入,试图分析一下当前的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麦克卢汉说,“我们对所有媒介的常规反应就是科技白痴表现出来的麻木姿态。媒介传播的内容只是入室行窃的夜贼用来引开看门狗的肉包子。”他提醒人们:“对媒介影响潜意识的温顺的接受,使媒介成为囚禁使用者的无墙的监狱。”“每一种塑造社会生活的产品,都使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被称为“网络预言家”的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的前言中写道:“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未来社会“信息富裕者与信息匮乏者、富人和穷人,以及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等差异似乎无关紧要,“真正的文化差异其实会出现在时代之间”,即出现在懂得网络与不懂网络的两代人之间。比尔盖茨说,技术能够提供崭新的机会,崭新的手段,彻底改变教育的状态。
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作为传承创新文化的高等学府,面对互联网及其带来的“讯息”,不能无视,必须与它友好相处。这种应对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展开:一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吸纳和应用;二是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的变革与更新。
目前,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已成为衡量新型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的主要标志。比如作为高校网络门户的官方主页建设,在体现一所大学的文化、特色、性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各个高校也在逐步加强电子图书资源、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以及办公信息化平台的打造。
在教育方式上,1990年后出生的城市年轻一代,几乎和互联网一起成长,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应用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难以区隔。这一代人接触的越来越多的是多媒体、超文本和形象化、碎片化的信息,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必然朝着整体性、非线性的方向发展。学校除了在教育方式上进行一些诸如mooc建设之外,还应该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如何管理多个信息流,教育学生如何过滤、分析、整合信息等方面的内容。
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环境熏陶、文化积淀是虚拟课堂永远不可替代的,但必须重视互联网的发展。总之,就像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序言中说的:“本书的宗旨是探索技术所反映的人的延伸的轮廓,弄懂它们可以使之井井有条地为人民服务。”只有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的影响,并积极“影响”互联网的发展,人类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方面,高等学府应有危机感和责任感。
麦克卢汉是大器晚成者,1964年发表成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时,他已53岁。面对彼时的电子时代,他表现出令人惊讶的高度乐观:“我展望未来时心潮激荡,充满信心。我觉得,我们站在一个使人解放和振奋的世界的门槛上。在这个世界里,人类部落实实在在会成为一个大家庭,人的意识会从机械世界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到宇宙中去遨游……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上帝的恩赐。仅仅是因为人类命运这本书的许多篇幅读不到,我也会为自己终将来临的死亡扼腕叹息。”这种乐观精神必然会感染并激励“后电子时代”的我们勇敢拥抱互联网。
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被人总结为:“探索而不做结论,定性而不定量”,理论观点避免不了偏颇之处,他本人也曾经被诟病为所谓的“技术决定论者”,但如同马修·阿诺德所说:“新鲜和自由的思想像一股清泉,在我们陈腐的观念上流过。”他的理论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参照,为我们把握这个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使我们面对现实和未来更加从容和自信,这些,正是一个思想家的价值,也是我们阅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许金砖,男,1979年生于湖北襄阳,峨眉校区党委宣传部工作。2002年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2008年硕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弱冠之年,爱好虚构类书刊,耽于幻想。而立之年,转为以非虚构类书籍阅读为主,试图用理性指导实践,用理论武装自我,以认识这个世界和社会。“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与诸君共勉,让我们一起来当爱读书的“傻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