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经典悦读”暨“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的重头戏——著名文化学者、诗人流沙河先生的“文字常识”讲座,在犀浦校区图书馆1号报告厅举行。流沙河先生讲述了源远流长的汉字历史和有趣的汉字故事,带领交大师生探索人类文字的起源,漫步了一段美丽的文化之旅。
“文字怎样起源?这个问题的神秘性比空中飞碟还奇怪。”流沙河先生如是说到,“世上有三样东西最容易被忘记,但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空气、水和文字。”他对文字特别感兴趣,长期致力于弄清楚中国文字究竟是什么形态。
流沙河先生别开生面地解读《淮南子》中记载的文字起源故事:“昔者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认为古人造出了文字来,天降下粟来像雨一样,而人类日子好了,光明到来,因此黑暗世界的鬼没有好日子了,所以都哭了。这是古人对于造字的巨大功用的文明礼赞。
随后,流沙河先生分析认为汉字的最初起源是出于迫切性的计量的需要,其次是时间和空间,因此有了“一二三四……”以及“日月西东……”的最初诞生。先生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着篆书“西南交通大学”,并逐一讲解文字背后的造字故事和文化意义。
古代出现的甲骨文等象形文字的发明创造“是古人的智慧,也包含了古代的文明”。流沙河坦言,中国文字在化繁为简的过程中流失了许多文化,尤其一度拼音化的诉求是与文化常识相左的,要不得。简化字有极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和中国古代经典直接沟通,例如四书五经等等文言文,一旦简体化意思会发生很多混淆,拼音就更是不知所云。“中华文化历来非常重视比喻,是具象思维、形象思维,现代汉字仍带有强烈的象形因素,全世界只有我们有这个特点,简单绿色环保,还承载了历史文化,有故事可读。”
最后,流沙河告诉交大师生,“中国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记忆遗产,我们应该爱汉字,爱汉字之美,爱中华文化,这就是爱国。”智慧灵动、风趣幽默、极具个性的精彩讲座,赢得了在座师生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校党委中心组成员,全校助理及以上中层领导干部,峨眉校区领导班子成员、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部主任参加了讲座学习,讲座由范平志副校长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