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几年前曾阅读过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彼时对书中关于教育的误区描述深有感触,工作之余,常思自己会不会走入误区。近日拿出来重新翻读,结合当前大学的现状加以理解,感悟更为深刻。《什么是教育》一书出版于1977年,中文版由三联出版社于1991年3月出版。虽然时隔三十几年,大师对于大学精神的阐述入木三分,即使今日看来,也完全符合现状。大师在书中指出,“众多大学并存的现象,造成了毁灭真正学术的趋势”,反复读及此处,常感背生芒刺,大学要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清楚自己所处的危机境地,时时慎行。
“大学原初的意思是教师和学生的团体”,因此,大学终究还是人的群体,只要是人,就必然会犯错。少部分人犯的错不影响大局,若相当一部分人产生了不当的思想,就会将大学引向危机的边缘。通读《什么是教育》一书,前后纵览,可以将大学的危机归纳为三种:教师的危机、学生的危机以及社会的危机。
1、教师的危机:科研与教学,用哪条腿走路?
雅斯贝尔斯在书中提到“研究与教学并重是大学的首要原则”,因此大学教师与其他的教师具有极大的不同,“大学教师首先应是研究者”,“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一个人有研究的天分,却不一定具备当教师的才能”,大学教育的教学方式与其他学校的教育方式同样有巨大的区别,大学教师“并非教授一套固定的知识就够了,而是要训练发展一套科学思想的构架”。
从雅斯贝尔斯的思维链条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名优秀大学教师的成长途径,首先是一名研究者,“是活学问本身”,其次要掌握大学教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通过这两点,才能把大学教师与一般教书匠区别开来。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上课、学习教材、知识以及可以参阅的资料”,第二层是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第三层是引导学生精神前行,“大学教学应同时具备这三个层次”。而目前大学的校园里,重科研轻教学之风气盛行,不喜科研只能教学的教师也不在少数。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只能引导极少部分学生进入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甚至连第一层次都做不好。不喜科研只能教学的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进入第一层次。这两种情况均会导致科研和教学的环节脱节。大学教师的不称职,使得大学教育变得与一般学校的教育并无明显区别。大学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大学生是“成熟、独立和精神已有所追求的年轻人”,只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就可以让这些学生达到甚至超过自己的水平。如果这个学生以平庸的姿态进入社会,教师的职责就失败了。
2、学生的危机:思想与考试,哪个更重要?
正如大学教师与其他教师有显著的不同,大学生也应当与其他的学生有所区别。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生的选择标准是“具有追求真理的意愿和准备为之而接受任何牺牲的精神,以及对精神世界孜孜不倦的追求”。在现今社会高等教育普及的情况看来,这样的选择标准有些难以企及,但即使退而求其次,我们在培养大学生时,也应有一定的标杆,无论大学生以后是成为学者、研究者,还是从事实用性的职业,都应保持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不是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应该学的是思考活动,而不是思考的结果”。
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中,仍然把过多的注意力都局限在“辅导、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之上,有时甚至格外推崇与中学相同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上的内容反复地详细讲解,目的仅仅是让学生“具有顺利通过考试的技巧和知识”。这样的引导方式使得学生仍然停留在高中生的思考方式中,一旦离开教师的耳提面命,就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处获得所需的知识。
我们常说“大学教学的原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但是具有创造精神、能够独立思维的仍然是一小部分学生,学生本身在教学环节中的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雅斯贝尔斯认为,“对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考试则意味着自由学习的结束”。教师仍然习惯以考试做为考核的手段,甚至学生自身也安于这种状态,以考试通过为根本目的。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真理的追求在很多时候变成了空谈的口号,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3、社会的危机:精神贵族与社会贵族,孰轻孰重?
雅斯贝尔斯在书中谈及教育的必要性时提到了教育对于整个民族的重要性,“如要建立持久的自我教育进程的民主制度,最重要的是青年教育,而且是整个民族的教育”,“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同时,他也谈及了社会对教育的各种忽视,包括教育经费的短缺,教师职业吸引力的下降,教育风气缺少,教育唯实用论等。雅斯贝尔斯对忽视教育产生的社会危机有着清晰的认识,“教育方面的失误是对未来影响的开端”,“许多年后,这种失败才会突出地暴露出来”,并且“对教育的疏忽而引起的反响比任何其他因素要更大”。
结合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雅斯贝尔斯描述的各种情况依然存在。在我看来,目前在大学教育中,尤以教育唯实用论的问题最为突出。“学术研究为了拥有读者,只好投其大众之好,而大众往往只顾及实际的目的、考试以及与此相关的东西。”大学在这样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专注培养适应各种实用职业的学生,以传授各种已有的知识技术为重,以就业率和平均工资水平为指标,以期学生走上社会后,拥有获得更多物质的能力,成为人们眼中的“社会贵族”。此时的大学教育已经忘记了大学教育的初衷,即是培养“精神贵族”,无论贫富,他们的特征是“品德高尚、个体精神的永不衰竭和才华横溢”,“昼夜不停地思考”。环顾我们如今的社会,可称得上“精神贵族”的人鲜矣。我们也能看到,应担此重任的大学,近几年来也在逐渐推行精神教育的回归,包括通识教育、书院制教育等,令人欣喜,希冀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慢慢看到大学教育在“精神贵族”培养下结出的硕果。
言及至此,大学的危机已不仅仅局限在象牙塔之内,大学做为社会人才的最重要的储备仓库,可以说,大学的今天,必将影响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明天。雅斯贝尔斯在三十多年前已经以通透的目光看到了这些危机,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不敢对我们的大学教育思想进行颠覆性的改革,我们到底是在惧怕什么,或者,是在逃避什么?
作者简介:
韩旭东,男,1978年出生,在读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等教育管理。2001年留校担任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2002年至今在学校教务处从事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先后主持、主研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及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重大教改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出版了《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范》、《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规范》(副主编),发表科研及教改论文10余篇,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