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下午,由中国工程院、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西南交通大学主办,西南交通大学承办,四川西南交大土木设计有限公司支持的第四届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论坛在我校九里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主任王志珍,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原铁道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第一副主任孙永福,交通运输部原总工、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副主任凤懋润,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副校长冯晓云及师生代表出席论坛。
论坛中,大会主席、中国隧道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首先致辞,他简要地谈了桥梁隧道行业迄今为止的发展以及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总参科技委常委、总装科技委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做了题为《水下隧道工程实践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及思考》的报告。钱七虎认为,桥梁作为越江越海交通的主要方式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其局限性,而随着水下隧道修建技术的不断提高,水下隧道建设的步伐亦迎势而上,不断推进,他结合建造实例介绍了砖爆法、TBM法和盾构法、沉管法等水下隧道基本修建方法,并论述其优缺点,然后就施工所需地质条件、工程总量、施工工期等方面对上述修建方法进行了比较。但这些修建方法依然面临着埋深增大、轴承损坏、通过断层和软弱破碎地层时卡机等诸多挑战,面对挑战,钱七虎认为关键是需要修建者深刻领会工法精髓,并熟练分析其对地质环境的适应性,以作到趋利避害选择工法。宜桥则桥,宜隧则隧,桥隧并举。
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邵长宇做了题为《对国内桥梁未来发展中组合结构应用的思考》的报告。当前的国内桥梁,中小跨径以混凝土结构为主,大跨径则以钢结构为主,但此二种桥梁存在着诸如盐害与性能退化、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等诸多问题,而组合结构桥凭借其整体受力的经济性,发挥两种材料各自优势的合理性等突出优点早已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邵长宇介绍了组合结构桥梁的概况及梁式桥、索承式桥等结构组合桥梁的应用,他认为,组合结构桥梁必将成为未来中国桥梁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一定会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
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做了题为《地铁公共安全反恐防灾检测技术探讨》的演讲。杜彦良强调了地铁交通的重要地位及地铁反恐防灾检测的重要意义,他介绍了火灾、爆炸冲击波、地震、地铁内部毒气等灾害国内外地铁检测技术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对地铁公共安全反恐防灾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提高反恐防灾检测技术关键在于多种检测手段的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地下工程系主任教授何川做了题为《盾构法修建地铁隧道的技术现状与展望》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我国地铁盾构法技术的发展现状,指出了诸如地质条件多样化、越江跨海常态化、结构断面多元化等发展趋势,随后就诸如盾构装备制造、盾构施工队环境的影响及控制等盾构法修建城轨交通地下线路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近期开展的相关技术研究与进展进行了汇报,囊括盾构设备制造、盾构掘进多提相互作用的数值与物理模拟、盾构隧道的结构整体化分析方法等诸多方面。
台湾世曦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荻薇做了题为《台湾中山高速公路五股杨梅段拓宽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演讲,他首先介绍了台湾城际交通建设的现状及需求,并就中山高五杨高架桥工程和林口跨越桥工程之计划内容、工法选定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强调了生态友善与工程效益并重的重要性。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恭义做了题为《杨泗港大桥——双层大跨度悬索桥设计简报》的报告,他就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的剑桥条件、技术标准、总体设计、主桥工程进行了详细介绍。
王梦恕院士做了题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研究》的报告。环渤海地区虽公铁交通网发达,但有缺口的“C”型交通使得公铁交通皆需绕行,而海峡通道的建设,可将“C”型交通变为四通八达的“D”型交通,化天堑为通途,有利于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全面协调一体化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高渤海海峡水上运输的安全性。王梦恕详细讲解了包括了海峡通道方式比选、竖井设置、登陆点比选、海峡隧道施工方法及总体部署在内的渤海海峡通道方案研究的过程,并对隧道施工及运营分析分析、隧道造价估算及资金筹措、隧道可行性分析进行了简要介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适时启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王梦恕这般总结道。
报告结束后,院士、专家与与会人员就桥梁受力及使用功能与外在设计的协调、跨过高铁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