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 当
——在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校长 徐 飞
(2014年6月21日)
各位亲爱的同学、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离别时。去年9月,我就任西南交通大学第65任校长,到今天尚不足十个月。还未曾与大家好好交流,就要说再见,我感到十分遗憾和不舍,同时也感到由衷高兴!在此,首先向即将展翅高飞、挥斥方遒的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也借此机会,向诲人不倦的各位导师、辛勤工作的教职员工和无私奉献的家长们,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同学们,你们在校学习生活少则三四年,多则十余载,对母校感情深厚,对学校发展建设很有发言权。这段时间,我多次到“交大贴吧”、“交大微博”查看留言,针对网速、空调、校车等诸多中肯的意见、建议甚至尖锐批评缤纷呈现,所有这些我代表学校“照单全收”,并向大家诚恳致歉!我一定敦促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尽力解决。同时,也非常感谢大家,因为牢骚也好,意见也罢,都是毕业之际学子馈赠母校的最佳礼物!正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交大贴吧”里的一则小故事。上个月,百度网站中西南交通大学的“百科词条”无故被大幅删除、篡改。此前“交大百科”有10个一级目录,结果4个被删;校友们费九牛二虎之力统计出的“西南交大100个中国第一”,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彼时彼刻,大家积极行动,发贴呐喊、沟通力争,终使交大百科不仅得以复原而且更加丰富。大家还建立了“交大历史网络卫士”QQ群,凝聚更多力量,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是什么让交大学子在关键时刻众志成城?毫无疑问,是对母校崇高的尊重与呵护,是交大人肩上那一份对母校的责任与担当。
说起“担当”,我愿给大家讲讲我校一位杰出校友的壮怀人生。
1972年12月23日,尼加拉瓜首都马拉瓜发生强烈地震,市中心511个街区瞬时成为一片废墟,惟独一座18层61米高、四筒相连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美洲银行大厦完好无损,巍然屹立。这栋建筑的设计者,乃是我校1931届校友林同炎先生!林学长运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建造的“楼坚强”,被公认为是抗风抗震设计的典范,因为它非常好地兼顾了地震和风对结构作用时的相互影响。冷战后期,林同炎先生还提出了令世人为之侧目的建设横跨白令海峡的大桥设想。先生曾说,他对桥的钟爱源于他希望能够聚合人类力量,让这个世界成为人类更好的生活家园,而桥是最佳象征物。
因此,他设计此桥,试图将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和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相连接,并将其称为“国际和平桥”。通过这座桥,有着博大人文情怀和担当精神的他要告诉世界,“人类的能力和技术可以更好地投入建设,而不是毁灭我们的家园和财富”。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将美国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颁发给林同炎先生,他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华裔科学家。奖状上的赞词这样写道:“他是工程师、教师和作家。他的科学分析、技术创新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不仅跨过了科学与艺术的鸿沟,还打破了技术与社会的隔阂。”
虽然林同炎先生关于架桥连接亚美大陆的方案最终未能实现,但是在最近已开始规划的中、俄、加、美高铁方案中,超导磁浮车被认为是解决超远距离交通的终极方案。而这一技术在横跨两个世纪、历经数十位交大学者的不断积累,目前正在我校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中孕育。我校首次成功完成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轨道测试的报道,吸引了海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这种“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最终能实现超高速运行,并且能耗低,无噪声污染。负责该项目的研究团队,是由多位三十多岁的博士组成。这些年轻的交大人接下了老一代的接力棒,担当起坚守梦想、接续开拓创新的历史责任。
同样,作为科研主力军和生力军的你们,可曾想过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和创造发明,同样也蕴含和彰显着担当?前几天,从德国IF工业设计大赛上传来佳音:我校研究生钟策同学,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大货车弯道安全警示系统”,获得IF工业设计大奖——这是世界三大设计奖之一。在该奖项荣耀和光环的背后,正是克服车辆侧面安全死角安全隐患的担当。
什么是担当?简言之,担当是承担负责、当仁不让。进言之,担当是一种忠诚,一种尽心和厚道的彰显;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接受和义务的诠释;担当是一种德行,一种精神与魄力的升华;担当是一种忍耐,一种对失败和挫折的超拔。担当还有一个根本的前提——“爱”:对自己、家人和朋友的爱;对民族、社会和国家的爱;对地球家园和天下苍生的爱,以及对生活和事业炽热的爱。爱是担当的本源内核,而爱对应的英文单词LOVE,恰由英文Loyalty(忠诚)、Obligation(责任)、Virtue(德行)和Endurance(忍耐)的首字母组合而成。
亲爱的诸位毕业生!要担当、能担当、敢担当,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经过今天的授位礼,你们就正式成为博士、硕士。在恭喜与祝贺之余,我想请问诸位,博士、硕士对你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当然,大家可以列举很多:“博士”、“硕士”意味着已经完整经历某一个学术领域的系统专门训练;意味着已经具备在某一专门领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坚实基础;也可能意味着职场竞争又多了一份重量不轻的砝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我想强调的是,博士、硕士重要的不在于“博”和“硕”,而在于“士”。
一提到“士”,我们很容易想起曾子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先生也曾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一个“士”的心中,永远激荡着罗素爵士所说的“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悲悯”,永远承载着张载名士所倡导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
在去年的就职典礼上我曾讲到,把自身塑造成为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五有”交大人,应成为我们全体交大人的自觉追求。今天,在我到校后的第一次毕业典礼上之所以首先强调担当,是因为“担当”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我由衷地希望你们能深切体认,当我们被生命询问,每个人只能用“负责和担当”才能答复生命。责任与生俱来,不可推卸,有了担当生活才有真正的意义和灵魂,生命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才能永恒。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信心和能力:人所能担的责,我必能担;人所不能担的责,我亦能担。希望大家“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牢记校训,追求卓越,不断磨炼和砥砺自己。如此修为,方能求得进入更高境界。
我由衷地希望你们,能将担当贯穿于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认识到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就是担当,拥有将担当视为做任何事所需的一种平常而力求完美的心态。担当未必一定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要乐于并善于在平凡的生命中追求不平凡的人生。常言说得好,大事难事看担当,有作为者定不凡。一个人有了担当,就会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得卓尔不群。需要特别提醒这个年龄段的你们,生活和工作中不要过多地受“屌丝文化”的影响,以至只会自嘲、吐槽,一味地怨天尤人,愤世嫉俗,整天过浑浑噩噩的颓废日子或情绪化的生活。希望大家不要在乎一时一事的得失,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同学们,今天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在你们漫长的人生之路上,是个人梦想追求的一个重要节点。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优秀,堪当大任,意气风发,你们是母校之子,更是母校之傲。我舍不得你们,又盼望你们创造绚烂多彩的明天。愿你们健康平安,家庭幸福,事业有成!记住常回家看看,母校永远是你们的港湾!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