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锦观新闻】科创“国字号”为何纷纷布局西部这座城?

来源:锦观新闻 日期:2023/04/17 08:53:41 点击数:
信息员 郭欢欣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11385343fbf2b211c84b2e54a9bc6d340cd78e0f.png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强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抓住用好创新这个“牛鼻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创新集群城市先进发展经验,感知创新城市发展新动能新趋势,让科技创新“变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增量”,助力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即日起,成都日报推出《成都“新”澎湃——科创城市观察》系列报道,在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过程中,从不同维度解读、观察成都之于全国科技创新集群城市中间,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cdrb_2_201503867f5d59-fded-4f99-aa54-116338657b50.png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原始创新成果的“策源地”,也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强支撑”。

■“选择成都,因为创新资源汇聚”是许多研究团队和科学家给出的共同答案。

■一线城市竞争依然激烈,新“入局”的其他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也是你追我赶。

3月26日,“官宣”入驻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那天,海归博士李治用一段理工科式的“浪漫”描述了他眼中的未来——科技创新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城市能够达到的高度。在城市上空,一项科研是一个点,如果把一群科创的人和团队聚在一块,就会有很多的点支撑起来。一个点衍生出从研发到生产的一条链,多点成多链,最后编织成网,这张网就能把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全面拉升起来。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

☞从国家层面来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城市自身发展来看,城市竞争逐渐成为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之争。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撬动未来发展的有力杠杆。

这其中,源头创新是一切的基础。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原始创新成果的“策源地”,也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强支撑”。

作为“国字号”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更是成为各个正在科技创新赛道上竞逐的城市必争之资源。

2022年,成都新增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9个。至此,成都已汇聚包括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在内的国家级创新平台139个。

cdrb_2_20150332c7e7fd-9afa-43db-a92a-42fe64a22d89.jpg

(2022年5月,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搭建协同创新机制,组建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量,已超过了江苏全省。

这无疑释放了成都这座西部城市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战略科技力量加快落地的强烈信号和信心。

“国家队”“国字号”“大装置”……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纷纷布局,成都的科创吸引力从何而来?

01

为什么是成都?

这是创新策源地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源头活水”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双向选择和双向奔赴。

2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的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入驻成都科学城,标志着国家宇宙线研究“最强大脑”落户成都,成都科学城再迎科研“国家队”。

cdrb_2_201503662e96da-93c1-469d-8b2e-a35de6b17958.png

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

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马伯强看来,随着天府宇宙线中心入驻,将使成都科学城成为世界上研究高能宇宙线、高能宇宙粒子的一个前沿科学中心,“这也会吸引一大批国际、国内科学家、专家来到成都,可以有力地促进成都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提升成都在宇宙线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城市文化、科技实力,对于城市本身也是一种宣传。”

去年,成都GDP规模迈上2万亿台阶,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之后,在今年2月底的成都市两会期间,成都提出了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的新目标。

对此,有经济类媒体报道称,对于这座产业基础雄厚的城市而言,实现新的1万亿增量,不仅需要夯实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更为重要的或是以科技创新拓展产业发展新版图。

专家印证了这一观点。

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院院长汤志伟认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想再依靠投资驱动、技术模仿,就难以支撑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由此,成都必须加快形成以自主创新和引领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实际上,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实施城市转型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目前已经形成多个科技创新中心。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

☞2023年1月,陕西省政府2023年工作报告“官宣”:西安获批建设全国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这意味着,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有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武汉和西安6个地区。其中,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先发优势在前,已迈向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目标。而成渝、武汉、西安正竞逐发展,除此之外,合肥、杭州、长沙等城市的科创实力也不容小觑。

cdrb_2_2015035c56e318-1dd8-4293-bde5-fe7d34d04159.jpg

要分析一个城市的优势,首先看大局。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认为,现在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世界已经排在第11位,并先后建立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和成渝等科技创新中心,但是现在需要的是为每一个中心找到自己在创新链上独特的位置,实现差异化的发展。

成都科技创新中心的特点十分明显。成都的目标就是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服务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近年来,成都整体位势能级显著提升,实现了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从西部内陆腹地到国际门户枢纽。下一步,成都将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旭曾在公开报道中表示,做强“实验室”、布局“大装置”、集聚“国家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是跨越“2万亿”之后成都将坚定扛起的科创使命。

02

因何而来?

“选择成都,因为创新资源汇聚”是许多研究团队和科学家给出的共同答案。

3月26日,194项来自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在成都亮相,现场与成都产业精准对接。

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项目,正是李治负责的输配电设备综合仿真及智能运维项目。去年5月,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的李治从海外归国来蓉筹建科研团队,曾有过一些犹豫的他,在骑车绕着兴隆湖转了一圈之后,觉得“来对地方了”。

cdrb_2_201503f6c4c68c-206a-40c3-8bd6-5e7670b84e26.png

兴隆湖畔

环境优美、科研机构聚集,李治直言,他认为西部(成都)科学城是全成都最好的创新创业聚集地之一。“各机构的聚集,会简化降低许多沟通交流成本,增加合作碰撞机会。比如我们需要用到高性能计算机,周边就有超算中心,骑个自行车就能去。”

带领平均年龄仅二十多岁的年轻团队加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李治信心满满,“这里汇聚了清华大学的创新资源、人才团队,无论是四川还是成都,都为我们科研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和政策支持。可以说,有机遇、有平台,现在正是科技创新创业的绝好时机。”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清华校友项目在成都纷至沓来。目前,成都与清华大学的市校合作已“硕果累累”,共建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互联网分室、成都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依托研究院参与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在蓉实施合作项目已有216个。

cdrb_2_201503a0b4b33d-d69d-4208-8d6c-a7e4345c647e.jpg

(2023年3月26日,“2023第六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清华大学专场——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路演活动”在成都举行。)

宋亮是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能源大数据研究所执行所长,2017年带队落地成都,主要从事大数据、工业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

在他看来,成都除了拥有工业基础、产业基础,人才也是优势,“成都是公认的宜居城市,也是创业热土,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来自全国甚至世界的优秀人才到这里创业”。另外,本土对人才的培育和造血能力也很强,四川拥有优秀的高校资源,比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等,各高校每年都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成都还拥有大量优秀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世界软件百强企业等又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从而让人才从“引得进”到“留得住”,不断良性汇聚。

cdrb_2_201503ed8dfc9a-238f-483f-add8-db9887e49534.jpg

四川大学华西校区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非常好的文化底蕴和科技创新基底。”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光电所所长罗先刚看来,这两方面是成都的优势所在。他认为,成都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为来自全球具有创新思维的科技人才提供了友好的发展空间,正是城市的接纳性培育了优渥的创新土壤。除此之外,成都还积累了丰厚的科技底蕴,在航空航天、核能技术、光电技术等领域贡献了众多“成都力量”。

03

来了有什么?

——从基础优势来说

成都是国家科技重镇,拥有65所高等院校,其中8所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通信工程、生物医药工程、仪器科学、交通运输等学科进入全球前20位。

同时,还有622.3万人才、多名“两院”院士和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落地建设电磁驱动聚变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等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作用日益彰显。

——有资源汇聚,还有政策支持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旭介绍,为发挥科创平台的强链聚链功能,成都从支持新建创新平台、鼓励平台开放共享、促进平台成果转化发展等技术方面均推出了政策举措。

——不乏真金白银的支持

对新获批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将积极帮助争取国家补助,并按照现行政策“就高不就低”给予配套支持。

支持各类创新平台面向产业链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高性能算力等服务,平台每年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奖励,对购买平台共享服务的企业,每年最高可获得10万元补贴。

鼓励建设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对新认定的和在蓉落地的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可获得最高200万元补助。

04

来了能干什么?

要回答“为什么来?”或许更应回答的是“来了能干什么?”

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算力规模已达全球前十,是支撑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融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工程的战略支撑平台。目前,已先后为国内35个城市950余个用户提供算力服务,服务涵盖基础科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30余个领域,获得30余项软著、专利等自主科研成果。今年初,《成都市围绕超算智算加快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式出炉,成都每年将发放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算力券”,让千行百业都享受到普惠算力。

cdrb_2_20150338cf178c-0bc8-4f0c-93f9-5f905596a4f0.png

成都超算中心

在华西医院麻醉转化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聚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临床优势的麻醉新药创制”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调原始创新推动应用成果的转化,实现麻醉新药成果转化超8亿元,获得新药证书1项、临床批件4项,有力的推动了国家麻醉新药研发的持续进步。

cdrb_2_201503bdab0752-04ac-4a87-896c-52d7d740bcb7.jpg

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高端创新平台集聚成势,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载体基本建成;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7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88个……

在这些创新平台上,诞生了第一代X86CPU芯片、C919客舱核心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等一系列原创科技成果。其中,“成都造”氢燃料电池柯斯达客车下线、碲化镉发电玻璃等高科技产品“护航”冬奥,机场智能运行控制系统在全国20多个机场实现应用,产值超20亿元。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教授石碧所说,在产出研究成果的同时,既为国家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梳理多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成都后的发展,可以看到的是,从科研到转化,从融入当地产业再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无论是为国铸剑的战略科技平台,还是赋能发展的产业创新平台,都正在加速前行、与城共兴。

05

哪些短板要补齐?

实际上,在国内的多个城市,都将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广州

去年底,作为我国三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正式启动,支撑该计划的“慧眼”国际总部计划落户广州。如今,广州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国字头”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城市。

◆上海

3月25日,上海首批三处未来产业先导区授牌,其中就有以发挥创新策源源头作用为主的“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根据其建设方案,到今年底,这里估值亿元以上企业将超过70家。发力抢占未来产业,正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把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主攻方向,致力于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双向链接快车道,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

一线城市竞争依然激烈,新“入局”的其他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也是你追我赶。

◆西安

2022年,西安研发投入强度达5.18%,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今年1月,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双中心”的定位引人瞩目。

◆武汉

2月20日,武汉光谷公布2023年大科学装置建设计划,一年内建成运行2个、开工建设3个、立项实施2个。与此同时,光谷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上榜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这是武汉市发力科技创新的缩影。

◆合肥

合肥是全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同时,已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12个的合肥,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大科学装置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并且“沿途下蛋”,一批批科研成果实现了落地和转化……

在此情况下,成都的压力显而易见。如何补齐短板,是摆在成都面前的一道艰巨的“必答题”。

据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院院长汤志伟分析,成都科技创新主要面临两大痛点,或者说是目前的短板。

☞基础研究不足,科技创新质量不高。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根据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发布的《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成都虽然在全球科研城市中排名第30,但与南京、武汉、杭州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为基础研究投入不足、重大创新平台偏少、高水平人才聚集度不够等。

☞科技创新成果尚未有效地进行产业化转化。当前的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成都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还比较弱;二是企业还没有成为城市高水平科技创新的主体,这就使得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能完全由使用技术的企业来执行。

cdrb_2_201503ce23a91e-e18d-4c92-9c22-e1fe0f24a3c4.png

所谓“短板”,未尝不是一把双刃剑。

2月13日,成都召开科技创新暨成果转化工作推进会,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今年的“一号工程”,提出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平台牵引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加强政策支持,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成都提出,要充分发挥在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级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磁铁”效应,共同争取更多创新人才汇聚成都、更多“国之重器”布局成都。

要全力营造一流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经费投入、建设用地、政策支持、人才服务等保障措施,健全与基础研究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更好服务,推动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更多成都原创性成果。

如何让科技创新“变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增量”,赛道已铺就,成都未来的表现,让人拭目以待。

来源:锦观新闻2023年4月17日https://v5share.cdrb.com.cn/h5/detail/normal/5235190955164672



信息员:郭欢欣  作者:曹宇阳 设计 刘杨   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