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85期 > 第四版 > 4版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85期 > 第四版 > 4版 > 正文

承载岁月的唐院铁门

来源:档案馆(校史馆) 日期:2025/10/03 23:21:02 点击数:

铁艺锻造的卷草纹、旋涡纹仍清晰可辨,每一处细微的锻造痕迹都留存着当年工匠的巧思,斑驳锈迹则记录着百年的岁月变迁。这就是校史馆保存的一扇黑褐色的铁艺门,高约两米四,宽约一米一,风格复古、造型精致,属学校唐山时期大门的侧门门扇。

唐院大门

根据现有资料,学校唐山时期的校门建于交通大学成立的1921年。大门整体采用典型的上下三段式结构,由檐部、柱式和基座组成,整体视觉上层次分明,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大门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交流,融入了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元素,如券柱式、巴洛克式装饰。檐部额枋线脚粗犷厚实,两端装饰巴洛克式涡卷。同时,大门以中轴线为基准,中间为主门,两侧为小门,左右两侧严格对称,强化了大门的庄重感和仪式感,主次分明,秩序井然。

结合现存照片观察一大两小门扇的细节,中间铁门高耸巍峨,铁艺锻造的繁复卷草、旋涡纹,与规整的竖杆整体呼应,两侧拱门造型的小门以砖石垒砌,线条简洁古朴,与主门又形成主次呼应。两侧的小铁门上方有复杂的卷草纹、旋涡纹等镂空装饰,曲线流畅,富有艺术感和层次感;中间竖杆笔直规整,下方则是尖刺状装饰与曲线花纹结合,兼具防护性与美观度。

设计者庄俊

庄俊于1909年考入学校,注册学号为211。在唐山路矿学堂学习一年后,他于1910年考入了清华学堂的留美预备班,同年年底,前往美国伊利诺大学学习建筑工程专业。1914年,庄俊毕业并获建筑土木工程学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接受西方建筑教育并获得学位的建筑师。

庄俊于同年回国后,被清华学堂聘任为讲师和驻校建筑师。庄俊配合美国建筑师墨菲,做校区建设规划和部分设计工作,并且监造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等建筑,这是我国首批按照现代建筑科学技术建造的近代建筑。1920年,交通大学筹划设立,庄俊经清华校长同意,兼任交通大学工程专员,1921年兼任交通大学工程师,参与校舍设计工作。庄俊的设计汲取了欧美风格,特别是设计了与清华校门风格相仿的交大唐校主门,但因为高度上多了三块大砖,看起来更为宏伟。

庄俊于1925年创办庄俊建筑师事务所。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华北建筑公司总工程师;建筑工程部成立后,任中央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后又调任设计总局总工程师。1985年,在祝贺他从事建筑设计70周年纪念会上,国务院城乡建设部授予庄俊“建筑泰斗”的荣誉证书。

庄俊与母校素有联系。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儿子庄涛声在美国已经学有所成,而且己经有了很好的工作,但庄俊要他回国,不留上海、北京大城市,先去一个比较艰苦的地方。庄涛声遵照要求,回到了父亲的母校,担任建筑系讲师。

文脉传承

大门建成时,上书“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八个大字,为时任交通总长兼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题写。根据现有资料,大门上的这一名称,持续使用到唐山铁道学院时期。

校门建成后,遂成为学校的地标性建筑。据老校友回忆,“古老的唐院,也是一所风景优美的校园,圆柱式的校门框柱,拱式的门楣,铁栅栏式的大门,庄重而深沉,给人以古城堡的气势”。也有校友提到,大门左右曾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地静尘嚣远,功深取用宏”,下联为“万选良材聚,何忧大厦倾”。

在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中,唐院校园建筑几乎倒塌殆尽,校门也未能幸免。赴唐抢险救灾的学校教师,几经辗转将一扇侧门运回峨眉保存。

2004年,学校建成犀浦校区,唐山市政府赠建了南大门。刘宝箴教授按照唐山时期老校门的样式复制并放大1.6倍,设计了南门。大门的正面书有 “交通大学”四个大字,取自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校名,背面镌刻“唐山路矿学堂”字样。2020年,学校唐山园区(唐山交大园)项目启动建设,2023年10月9日,正式开园。唐院老校门得以重新树立,校名刻字采用的是“交通大学唐山学校”。

学校在成都、唐山复建的两个大门,都基于现代通行需求(如车辆通行宽度)、维护成本及整体景观协调性的考量等,放弃了铁艺大小门这一元素。如今,静静陈列在校史馆中的这扇铁门,便成了承载厚重历史、见证岁月沧桑的最直接、最珍贵的实物。

校史有温度——器物细说交大故事



编辑:焦雪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