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82期 > 第四版 > 四版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82期 > 第四版 > 四版 > 正文

校史有温度——器物细说交大故事

来源:档案馆(校史馆) 日期:2025/05/13 15:40:28 点击数:

【开栏语】温度,是锈迹斑驳的唐院铁门里藏着的时代风雪,是茅以升老校长泛黄讲义上工整的墨迹托起的强国梦想,是服役半个世纪的铣床、磨床和车床上凝固的千百次锻打,是校友厅、综合楼、“大白菜”雕塑和图书馆前合影里定格的青春容颜。

在西南交大一百多年的长河里,器物从不沉默——它们以金属的余温、纸张的呼吸、玻璃的折光,将历史的棱角焐热成可触碰的永恒。每一件器物都是打开历史隧道的密钥,每一次凝视都是与先贤穿越时空的握手。

自本期起,本专栏将以“器以载道,物以传情”为经纬,循着校史珍贵实物的脉络,带您开启一场与时光对话的精神之旅。让我们在褪色手稿的字里行间,追寻交大人“竢实扬华”的初心;透过齿轮咬合处的匠心,触摸报国强国的赤子热忱。

校史有温度,她正借万物生灵,向每位交大人递来一封未褪色的家书。

一张毕业证书背后的百年传承

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有一张毕业证书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大陆地区现存最早的大学毕业证书,更是中国正规铁路高等教育的起点,这就是学校档案馆(校史馆) 收藏的1900届学生张孝基的毕业证书。

这张毕业证书长45.6厘米,宽32.5厘米,虽历经一百多年,但字迹清晰可辨。证书详细记录了张孝基的学习时间、学习情况、所学课程及成绩排名等信息,将学校创办初期的故事娓娓道来。

“中华帝国铁道学院”

在毕业证书的最上端,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最早的英文校名: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直译为“中华帝国铁道学院”),中部右侧则是学校最早的中文校名: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中英文校名反映出学校的官办铁路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办学所在地。

1893年9月20日,时任北洋官铁路局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上书李鸿章,提出在中国建立铁路学堂,但清政府以经费困难为由,决定缓办。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力行实政”,首推“修铁路”。1896年5月,金达再次上书津芦铁路总办胡燏棻,提请设立铁路学堂。此次上书引起重视,被转至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的案头。10月29日,王文韶上书光绪皇帝,奏设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清政府正式批准开办铁路学堂,并任命吴调卿以北洋官铁路局总办的身份兼任铁路学堂第一任总办(校长)。

之所以选址山海关,是因为当时的山海关是直隶(清朝行政区划,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与东北铁路交通的枢纽,具有重要的商业和军事价值。清政府于1891年兴修官办关东铁路,这是中国官办铁路开始的标志。工程由李鸿章督办,金达出任总工程师,并在山海关设立北洋官铁路局(1896年更名为津榆铁路总局)以加强天津至山海关一段铁路的防务。此外,山海关近山沿海,又有机器厂和造桥厂等,可供学生实地学习测量和实习。

“文义通顺”

英文校名下简要评价了张孝基在校期间的出勤、学习及实习情况:“兹证明张孝基先生于1898年3月至1900年4月期间在山海关铁路官学堂就读。他按时出勤,学习勤奋,按要求完成了工厂实习,各方面的行为操守均令人满意”(翻译)。由此也可知学校早期的学制为两年。

毕业证书中部详列了张孝基在校期间修读的课程,主要分为七个门类:English(英文)、Chinese(中文)、Mathematics(数学)、Mechanics(力学)、Drawing(制图)、Surveying and Levelling(测绘与抄平)、General Physics(普通物理)等。其中,在Chinese(中文)的成绩一栏填写有汉语“文义通顺”字样,意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符合要求。除这一门类外,其他门类下有若干课程。

学堂的课程设置极为丰富,涵盖多个领域:中文课程包括散文和伦理;算学课程涵盖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及微积分原理;物理课程为普通物理;力学课程包括静力学、动力学、流体静力学、工程及材料力学、机械及结构设计;此外还有制图、测量、机械原理、铁路工程(包括路基、桥梁、涵洞)以及体操课程。

“第十二名”

这张毕业证书的最下端写明张孝基通过了以上各科目测试,并在最终的考试中排在班级第12名,以及相当于校长职务的官员署名等内容。

山海关铁路学堂的培养目标与欧美工科大学相类似。教学方式比较灵活,理论学习和联系实际并重。教学以讲授为主,除中文课外,完全用英语讲授。由于缺乏教材,课程主要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阅读参考书。除了日常学习,学堂还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培养。

学堂自创建始,对学生的要求便十分严格,经历层层选拔进入学堂的学生,还要经受频繁的考试考察,成绩优良则列榜奖励、增加赡银,成绩不合格则留级、退学,或结业时不发文凭。

张孝基

根据学校档案资料,上世纪三十年代,毕业证书的主人张孝基曾在上海南市国货路沪闵长途汽车公司供职,并在1936-1937年兼任中国工程师学会执行部会计干事。张孝基曾于1936年撰文《山海关铁路学堂与唐山工校递嬗始末记》,投稿《交大唐院周刊》,介绍学堂基本情况,纪念母校四十周年。

1900年3月17日,也就是该毕业证签发的日期,学堂第一届第一、二班学生毕业,17人拿到毕业证书(据档案资料,共17人获学校颁发1900届毕业证书:徐秉钧(又名徐襄平)、徐文澜(又名徐士远)、李鸿年、赵杰(又名赵俊卿)、张瀛舫(又名张俊波)、耿瑞芝(又名耿友兰)、刘德元、苏以昭(又名苏日新)、胡兆荣、周琳、张孝基、邵文彪、俞妙元、马联升、邱良才、王国勋、张洛农(又名张鸿诰)),张孝基就是其中之一。同年,还有25位同学未完成全部学业但获得肄业证书。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肄业生),也是学校培养的第一批学生。这批学生离校后旋即投入中国铁路建设,在各条线路修建中独当一面,成为重要的技术骨干。“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就吸纳了包括张鸿诰、徐士远在内的多位学校首届毕业生。

时光荏苒,这张毕业证书跨越一百多年,不仅记录了张孝基个人学业成就,更见证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作为中国“铁路学堂之最古者”,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后历经多次更名和迁徙,最终发展为今天的西南交通大学,学校始终秉承“交通天下”的使命,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



编辑:曾金雨妹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