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扬华校园 > 正文

迎115周年校庆研究生系列活动之“不朽的精神”校史报告会顺利举行

来源:国际处 日期:2011/03/23 20:11:59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3月17日下午3点,来自全校各学院的研究生代表齐聚4105,参加迎115周年校庆研究生系列活动之“不朽的精神”校史报告会。报告会邀请我校《竢实扬华文化丛书》主编李万青教授担任主讲,以中华民族精神和交大精神为主题为研究生带来了精彩的报告。报告会由学生处夏云涛副处长主持。

李教授首先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出发点向在座师生解释了“何为精神”。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主要就体现在精神上。与文化、知识等不一样,精神是一种心态,一种道德品质,一种信仰。人可以没有手、没有脚,但是不可以没有精神,没有精神的人就是植物人。

在阐释了精神的内涵后,李教授进一步阐述了西南交大精神——“竢实扬华,自强不息”,他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交大的具体体现,其中包含四层含义:

爱国至上,振兴中华。我校一路走来凝炼出的“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精神极其鲜明地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从早期山海关路矿学堂算起,大约有六代海归先后来到我校教书育人,报效祖国。在抗战中,尽管颠沛流离,辗转数万里,我校依然艰苦办学、弦歌不辍,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爱国知识分子。其间的楷模便是为强国修建钱塘江大桥,又为抵御外敌入侵炸桥的茅以升老教授。在新时期国家建设中,我校服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局,甘于奉献;投身铁道建设事业,形成民族品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校都秉承“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书写着符合时代内容的爱国主义情怀。

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竢”等同于“俟”,为等待之意。“实”有“果实”、“坚实”、“务实”、“求实”等意,“竢实”指“等待其充实、坚实”,也有“务实”之义。在学校历史发展中,许多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教学故事传为佳话。1916年,我校凭借着“严谨严格,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在全国高校成绩展览会上一举夺魁。而校友黄万里教授诤谏三门峡水库的那种“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浩然正气,则令人荡气回肠、敬佩不已。作为最早实行论文报告制度的学校,我校的“双严”精神于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正式评为我校的教学特色。

爱校如家,敬业奉献。我校历代知识分子中不乏无怨无悔将自己的终身献给学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茅以升先生在悼念其老师罗忠忱时曾深情写道“为学如严师,相知如契友”、“无意求闻达,有功在树人”,深刻反映了罗忠忱教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境界。我校屡遭战乱,又因多种原因搬迁不断,但始终能维持并不断发展,关键就是有一支爱校如家,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他们在艰难的时刻甘守清贫,在学校危难时,不离不弃,潜心育人,正是他们的存在才使得交大得以一路发展。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从我校第一批毕业生参与詹天佑主持的由中国人民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到由茅以升主持的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再到我校试制成功的磁悬浮试验车等都极其鲜明地展示了交大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李教授的报告以生动详实的故事深入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交大精神的关系,让研究生在回味历史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何为精神”、“何为不朽的民族精神”、“何为不朽的交大精神”。学生工作处夏云涛副处长在报告会后希望研究生们能够“在理解精神的基础上,自觉传承交大115年来的优良传统,坚定信念、明确自身责任、担当历史使命,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全面发展!”(研究生新闻中心 张丽霞 编辑)

      

      

        

        

附:李万青教授,我校原党委副书记,曾任四川省哲学学会副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会主任,并曾于校庆110周年之际主编了反映我校校史及文化内涵的《竢实扬华文化丛书》。

责任编辑:阮琦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