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扬华校园 > 正文

“红色寻访”我校研究生党员赴重庆学习实践活动顺利结束

来源:新闻中心记者团 日期:2011/04/12 17:49:37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研究生之窗讯(记者 周薇 报道 孙竞飞 摄影) 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进一步坚定广大研究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我校学生工作处于4月9日、10日,组织全校60余名研究生奔赴重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为期两天的学习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作为校“明党史 创先进 为建党90周年献礼”学生党建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是继北川之行后的又一项党员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实践活动。研究生党员们在参观歌乐山烈士陵园、渣滓洞、白公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过程中,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先烈无私奉献、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歌乐山烈士陵园:抹不去的“一一•二七”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是“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旧址、是1949年“一一•二七”政治大屠杀的发生地。62年前,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重庆集中营的革命志士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进行了一场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唱响了一曲不朽的红梅赞歌,铸就了一座不朽的英雄丰碑。

在烈士墓前,研究生党员们进行了庄严肃穆的祭奠活动。研究生党员手持菊花,为在“一一·二七”大屠杀中遇难的先烈们默哀一分钟。默哀结束,党员代表进行发言,他号召研究生党员“发扬‘竢实扬华 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坚定信念,明确自身责任,担当历史使命,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全面发展”。在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前,党员们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再次庄严地承诺:“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既是对党组织的承诺,也是对革命先辈的承诺,这种承诺让研究生党员们明确了自身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伴随着回荡在广场中的誓言,大家依次向烈士墓敬献手中的白菊,深切悼念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驱们。

  白公馆、渣滓洞、红岩革命纪念馆:道不尽的红岩魂

一部小说《红岩》让世人看到了白公馆、渣滓洞两个“活棺材”之地的残忍,看到了江姐、小萝卜头等革命烈士的坚韧不屈,誓把牢底坐穿的无畏精神。而踏上通往白公馆的一阶阶石梯,一间间狭窄昏暗的牢房,一张张稍显模糊的黑白照片,一副副现已长满铁锈的刑具,将革命志士们在这里遭受到的摧残和迫害再次展现在研究生党员们面前。大家无不对先烈们始终坚持以爱国、奋斗、团结、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而感动。

原本是小煤窑的渣滓洞三面靠山,这里关押的主要是1947年“六、一”大逮捕的“要犯”、《挺进报》案和“小民革”案中的被捕人员。三百多革命先辈在这个狭窄的院子里坚守着革命必胜的信念,与敌人各种惨无人道的刑罚做斗争,谱写了一曲大无畏的革命赞歌。面对着渣滓洞内蔡梦慰烈士所写的《黑牢诗篇》中所记载的囚禁生活,许多同学噤声沉默,甚至已经不忍再看那些残忍的刑具和惨烈的画面。

红岩村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的旧址,由爱国人士饶国模女士捐赠。哨岗里的秘密暗道让参观的党员们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精神;办公室里简陋朴实的家具让党员们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在困难时期艰苦奋斗、弦歌不辍的精神;周总理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首《题双乐天图》让党员们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精神。

历史恢复的建筑、设施,保留完好的历史文物,详实生动的历史资料,为研究生党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弥补了一段珍贵不可忘记的历史: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的人格……这些“红岩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研究生党员。

学习实践过程中,研究生党员们还参观了湖广会馆,回顾了人类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移民浪潮——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于巴蜀两地文化经济生活的重大影响。走访了人民大礼堂、磁器口、洪崖洞民俗村等彰显重庆历史人文特色的文化景点,了解重庆的城市人文风貌。

两天里,研究生党员们在重庆这座红色城市中追寻着那些曾经的革命记忆。来自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的曾同学说,研究生现在多被各种娱乐信息所包围,缺少革命教育。这次的学习实践是一次生动的教育,让大家重温历史,感受到共产党员所应担负的重任。经管学院的蒋同学在结束两天的行程后感慨地说到:“通过这次参观,那些‘红岩精神’,那些真实的画面,这一辈子也忘不掉了。”公管学院的冀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重庆所寻访的那些红色足迹,将成为他一生的精神动力。革命先烈们的红岩精神,会激励他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未来的生活中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为国家尽心尽力。(研究生新闻中心  林斐  编辑)

责任编辑:阮琦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