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扬华校园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扬华校园 > 正文

四川日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聚集成都研讨如何建立灾后心理重建长效机制

来源:媒体交大 日期:2011/05/21 10:54:07 点击数:

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聚集成都研讨如何建立灾后心理重建长效机制——

本报记者 严芳

5月19日,由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回顾与展望——汶川大地震心理重建学术研讨会”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曾参与灾后心理恢复重建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聚集成都,交流了过去3年的工作经验。专家们认为,灾后心理重建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持续关注,其经验值得推广到更多非灾区。

灾难心理教育应时而出

“惨重的破坏力使我们意识到急需加强对灾难应对的研究及规避的认识”,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宁维卫说,灾后心理重建是心理健康领域的全新课题,也是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研究工程,灾难心理教育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灾后重建。

“参与三年灾后心理重建的经验,使我们思考如何面向未来增强危机意识,以积极心态应对突发性灾难。”与会专家认为,灾后心理重建中,来自外界的心理援助不仅关心人的身体发展,也使受灾群众感到舒心,能帮助受灾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家园的重建中。

宁维卫提出灾后心理素质培养急需加强合作与互助,“灾难心理教育要发挥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作用,研究出适合不同地域、人群、个体的教育方法。”

“灾后心理重建的关键在于价值观引导,根本目标是帮助受灾群众把消极和积极的经验整合到人格中,使其成为心灵财富。”宁维卫认为,灾后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个长期持续过程,应建立灾后心理重建长效机制。
关注灾区群众心理新变。

“震后我加入了灾后恢复重建心理咨询与心理援助专家工作组,重点对北川、安县、平武三地的干部进行心理疏导。”西南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孔勤介绍,震后许多灾区干部不仅失去亲人,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通过筛选,专家组前期对200余名干部及家属进行了访谈,还举办互动活动增进交流互助。

目前灾区群众的心理状况如何?孔勤说,通过回访与观察,发现许多群众从热闹的板房搬进一人一户的永久性住房后,会因暂时的不适应产生孤单情绪。对此,孔勤表示,她和她的团队将继续关注灾区群众心理变化的新情况,及时做一些恰当的疏导,并协助当地完善社区心理援助机制。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心理学系教授辛勇介绍,作为来自灾区的学校,他们注重“从心开始,助人自助”,一方面提升自我重塑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发展新的社会关系,通过关爱他人体现自身价值。

【面对面】
        做适当的抗应激训练——对话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罗劲
       记者:对受灾群众心理引导应注意什么?
       罗劲:从极负面情绪蹦到极乐观,会造成心理能量大量缺失和急剧损耗,甚至造成心理反感,不应企图在第一时间内完全消除受灾群众的负面情绪。
       记者:地震造成的创伤记忆如何消退?
       罗劲:我们曾对即刻消退创伤记忆和延迟消退进行过对比研究,数据显示适当延长在创伤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可以显著降低条件性恐惧。
       记者:怎样的心理干预简便有效?
       罗劲:尽量使受灾群众参与既可转移注意力,又可与他人交流的互动活动。
       记者:今后灾后心理重建重点是什么?
       罗劲:对反应仍然比较强烈的人群进行追踪,对已控制住情绪的人群继续做“闪光灯记忆”。
       记者:这场灾难带来什么启示?
       罗劲:减弱被动性的应激避免及应激不良后果,增强主动性的抗应激能力,对人们做适当的抗应激训练,比如平时做些突发灾难演练,帮助人们在灾难来临时以积极心态应对。

责任编辑:阮琦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