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首届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结构抗震设计决赛在九里校区逸夫馆火热进行。共有92支来自不同学院的研究生代表队参赛。
此次竞赛的题目为《墩塔结构模型设计及抗震性能竞赛》。比赛分A、B两组,分别在X4517和X4518进行,每个比赛区设置评委5人,均为土木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的教授。评委将从“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角度评定模型的优劣。
本次比赛分为模型答辩和模型加载两个环节。首先是模型答辩环节,每个代表队用ppt的形式对自己作品的方案构思、结构体系、设计特色以及模型计算进行了简洁的介绍。第四参赛小组以“似石扬华、稳若磐石”命名自己的作品,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像磐石一样稳固并彰显自己的特色。
接着是模型加载环节,模型要求只能由桐木条制作,高1m,底带基座总重量必须小于280g。首先,选手们的作品要经历10kg塔顶配重的静力加载承受力试验,本环节胜出的队伍继续进行动力加载承受力测试,在保持10kg塔顶配重的前提下,水平地震加速度按0.3kg、0.5kg、0.7kg三个层次逐渐加大。由于选手们准备严密,大多数代表队的作品都顺利承受了0.7kg的最大加速度。
期间,B37队在进行模型加载时,由于他们设计的模型结构比较独特,与一般的设计逆道而行,下柔上刚,所以在加载检验时底部形变严重,以至于底部的一根桐木条断裂另一根脱落,但是模型始终没倒。队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们的模型叫做‘无懈可击’,我们采取的下柔上刚的结构是参考了大量资料后的决定,这种做法成本低、质量轻、顶部稳,我们认为这种结构抗震性更好,所以最终抵抗住了地震波的冲击。”
在准备区,记者看到A36组的同学正在讨论他们的模型——擎天柱。一名队员介绍说:“我们的模型采用横架结构,这种结构设计简单,但是存在不够稳定的缺陷,所以我们队特意采用了T形截面的设计,这种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其稳定性。”对于这次比赛,该组队员感触最深的是:竞赛加深了我们对地震尤其是抗震方面的认识,大家了解到软件的仿真与计算与实际是有区别的。这也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以后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在赛场外,土木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组长,本次大赛组织工作组副组长陈露向大家阐明了本次比赛的意义:“本次比赛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次比赛的命题就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而实践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途径,同时本次比赛也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这次比赛通过学生广泛参与,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建立起这一方面知识的概念体系和培养理论计算与处理的能力。”谈及此次研究生结构设计大赛与本科生竞赛的不同,陈老师说道:“这次研究生赛的一大特色就是‘计算书’,由于土木研究生对动力计算要求较高,我们这次比赛需要学生给出计算书,即学生需要给出科学理论根据和计算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以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陈老师还指出,本次比赛选用的塔形模型,适用范围更广,很多专业学生对其都有认识,就不会只局限在土木一个专业。而且本次比赛不像本科生的结构设计大赛可以在多个场地演练,只有两个赛场两台机器对各组的模型进行测验,每个队在比赛之前都没有机会在机器上试验,这就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
“模型的倒塌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从中找出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并能给予合理解释。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机会,我们工科学生就是要将生活常识归纳为理论,最终用于生活当中。”陈老师强调。
据悉,本次竞赛的最终结果将经过评委的仔细审查与讨论、严格评定后得出。(实习编辑:王思捷 编辑:何凯妮 摄影:林义鹏 图片编辑:林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