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乐山师范学院的I23展位,午后略显冷清。来自乐山师范学院的大三学生朱渊的热情却不减。“我们所做的不是要迎合什么政策,而是切实对现在的志愿者有用的东西。”她认真地说。这个“西部志愿者选择动机及生存现状对其择业方向的影响探析。”花去了她和小组成员一年多的时间,她希望这次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只是一篇论文,一个结尾。
谈及志愿者,大家想到的可能就是热情温暖的笑容,富有亲和力的肢体语言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朱渊也存在着这样“先入为主”的认识。可是当她着手开始调查,与一些被派往各县市的志愿者聊天时,她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奈、抱怨的消极情绪。
“志愿者们刚开始去时,热情一般较为高涨。”朱渊说。在调查中朱渊发现,绝大部分志愿者是因为立志为社会服务才前去志愿服务的。另一个调查显示,至少三分之二的志愿者的家人支持他们的志愿服务,而有百分之九的志愿者家庭的态度是由不支持转为支持。然而,真正投身工作后,才发现“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
差距来自何方?朱渊和小组成员继续调查。他们先通过团委找到了144位分散于各地的志愿者名单,他们大多在四川,有的在广西,也有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这些志愿者大多服务一到两年。“少有三年以上的,”朱渊说,“因为就业、补助方面的政策不落实,多数人不敢拿自己的青春做赌注。”不少志愿者想留任服务地的愿望因没有相关政策支持而落空。同样是因为政策不落实,机制不健全的原因,在农村的志愿者较明显地体会到生活水平的低下,这也造成了他们的失落。
对出现集体性的消极情绪,朱渊表示理解。“志愿者需要表达他们的心声。面对困难和压力,他们也需要一个宣泄的平台。”
小组成员感觉到,是现实中的困难,心理上的落差,造成了志愿者的情绪低落。朱渊认为,制度的欠缺及对志愿者人文关怀的欠缺也加剧了志愿者失落的情绪。在寒暑假里,他们走访33个志愿服务地,与那里的志愿者交谈。她看到仍有部分人保持着高涨的情绪,他们不抛弃、不放弃。
经过一年多的走访调查,朱渊和她的同伴们提出了关于志愿者维权、就业问题、心理健康和“西部大开发”政策问题方面的四点建议。
朱渊是小组的主力成员,对待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调查,她严格按照SPSS(一种统计软件)来构筑调查问卷、访谈方案等,以求结果的科学准确。
朱渊希望,团队的论文能对现在和未来的志愿者有所帮助,至少“帮他们看清现实”。朱渊认为,要坚持自己的积极,更要避免团体的消极。志愿者,应该是个能给人温暖的群体,那么,首先保证自己的温度。(学生编辑:王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