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扬华校园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扬华校园 > 正文

我校召开2011年研究生导师论坛外国语学院分论坛

来源:外国语学院 日期:2011/11/25 16:11:52 点击数:

我校2011年研究生导师论坛外国语学院分论坛于11月24日下午在九里校区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顺利召开。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任新红副教授,副院长王维民教授、 王鹏飞副教授,研究生院学位办副主任李涛,艺传学院音乐系主任杨树莉教授等出席会议,全体研究生导师及外国语学院部分研究生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维民副院长主持。

会议首先由外国语学院吕长竑教授及王鹏飞副院长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吕长竑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工科背景下语言类研究生培养途径思考”。吕长竑教授从自己学术的实践中体会到,工科大学背景下,人文类、外语类研究生培养固然有先天的劣势,但同时理工学科对人文类学科研究生培养也具有渗透与学科互补的优势。她从语言学发展史的角度论证了语言学上任何具有重大影响理论的提出,无不得益于学者的理科学术背景或学源。因此,她认为,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考能力的研究生,就应该重视语言类学生理工科类的思维训练。在指导方法上,要吸纳理工类学科背景的指导教师进入语言类研究生导师团队;在课程设置和学分制度上,要考虑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

王鹏飞副院长发言的题目是“论语言系科研究生的文论修养与学术研究方法”, 从目前我院研究生培养现状、西方文论的繁荣与语言系科研究生文论修养的缺失、当代西方文论与语言学的相互关照以及文论修养与学术研究方法四个方面作了主题发言。王副院长首先从我院语言系科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基本功底、课程设置、学习表现以及论文写作等方面分析了我院研究生目前的培养现状,从国内、外高校语言系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纵横向的分析,指出了我校语言系科研究生文论修养的缺失。从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趋势,王副院长阐述了当代西方文论与语言学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他以20世纪形式主义批评、现象学美学、阐释学以及读者接受理论等为例子,指出了当代西方文论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自身内部研究,而是吸纳了广阔的视野,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学科,实现了跨学科的转向。最后,王副院长提出了在外语学科框架内的跨学科培养模式,并指出了文论修养对语言系科学生在拓展学术研究方法以及丰富学术研究视角方面的重要性。

主题发言之后,学校教学名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夏伟蓉教授以自己指导研究生的切身体会,谈到了目前研究生的切实状况。夏伟蓉教授指出,目前文科研究生学习存在研究方法不科学、基础理论薄弱等现象,与工科研究生相比特别缺乏立体的研究,所以,很有必要对文科学生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训练,进行理科思维的参透。

王维民副院长通报了目前学校研究生招生及我院学生生源的情况,并就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的相关情况作了说明。其他导师也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作者:刘名扬     责任编辑:阮琦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