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扬华校园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扬华校园 > 正文

【妙语茶香】朋辈专场:追逐梦想,为自己代言

来源:学生工作处 日期:2013/03/11 16:34:05 点击数:

“竢实扬华奖章”作为西南交大学子的最高荣誉,是对学生个人素质、能力和成绩的最好肯定。每一届“竢实扬华奖章”获得者都是交大学子学习的有力榜样。3月7日下午14:30,两位获得“竢实扬华奖章”的优秀硕士生——黄世凯和张羽受邀做客妙语茶香研究生下午茶朋辈专场,在九里会堂一楼同各位前来取经的同学们进行了一场充实而精彩的交流。

虽怀有诸多荣誉与褒奖,黄世凯与张羽却仍是非常亲切随和。在简短的自我介绍中,黄世凯诙谐飞扬,张羽自信淡定;二人风格各异、风采相印。进入研究生阶段,迎面而来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该如何缓解?社团活动、研会工作、感情生活该如何平衡?面对自己设定的发论文、学英语等任务,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同时又该如何坚持?硕士生活短暂,关于未来该如何制定目标和规划?面对这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黄、张二人结合各人的经历讲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秘诀”,令在座同学受益匪浅。

Q1:为什么要读研?研一的状态如何?

每个读研人的背后都会有一个过程,都经历过挣扎纠结迷茫和选择,黄世凯和张羽也不例外。黄世凯是在许多条路中选择了读研这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张羽则称自己只是抓住了保研的机会。不同的初衷一样的平台,从踏入九里校区大门的那一刻起,每个人都憧憬着未来。然而憧憬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于是有的人就此给自己一个个借口虚度了光阴,有的人则看准了方向一步一个脚印。

黄世凯和张羽的研一平凡但不平庸,在完成自己的规划之外又多了一些惊喜。黄世凯回忆,研一自己一直在努力看文献,跟在老师后面问东问西,又在朋友和师兄的“怂恿”下加入研会做起了学生工作,并担任研会副主席。张羽作为英语专业学生,个人时间相对宽松,他便抓紧时间进行语言实践,见缝插针、随时随地找外国友人练口语成了他的一大习惯。他们今日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研一打下的坚实基础。

Q2:做事情时如何利用时间?如何坚持?

一样的三年,他们为什么能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能够学业、工作、感情、兴趣爱好四丰收?成功的人他们的共性就是懂得合理地利用时间,懂得坚持。

黄世凯平衡时间的秘诀是:将所有事情归纳为几个方面,排好轻重缓急,在不同的时间点做当下比较重要的事情。例如,他在前半学期着重参加比赛研究专利,后半学期着重看书学习发表论文,以此平衡就业、学习、感情和学生工作。“time table”则是张羽的秘诀。他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情就是朗读英语,然后按照“time table”高效完成一天的工作。在他看来很多人不是时间不够,而是把时间白白浪费了。张羽认为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合理利用网络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从而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对于“半途而废”这一成功的又一阻力,两个人也都是选择了“坚持坚持再坚持”。黄世凯以自己参加过的比赛为例,讲述了坚持的重要性。比赛之前准备工作的繁杂、老师的不看好、伙伴的质疑和分歧,这些困难都曾困扰过他,但他一直都坚持在做,没有放弃。很快,这一系列问题在他不懈的努力下被一一解决,最终比赛也获得了成功。现在想来,黄世凯都回忆得起那段时间的坚持有多么不容易。谈及英语,他也同大家分享了自己“艰难的过六级之路”。随后,“英语达人”张羽讲述了英语学习的窍门。他认为学英语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当下研究生就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虽然过了四六级,但欠缺最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同学们平时应努力坚持为自己营造英文环境,多与外国友人交流,多练习基本英语。

Q3:如何制定就业规划?

黄世凯已经签约了一份薪酬不菲的工作,作为过来人,他认为选择行业应选择自己熟悉并喜欢的,在找工作时要“提前下手”。张羽觉得应擅长抓短期目标,做好自己下一步的规划,不错的英语在未来工作中也会增加印象分。

黄世凯和张羽二人风趣幽默的谈话令现场的气氛很活跃,还有两个人的许多“粉丝”鼎力支持,大家相互间的交流轻松愉快,同学们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在茶话会最后,他们给在座的研究生们提出自己真诚的建议。张羽认为,每个研究生都应当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敢做敢想,培养踏实的态度。黄世凯更是激昂地写下:“为自己代言,坚持做自己!”

作为优秀的研究生榜样,黄世凯和张羽有许多值得同学们学习的地方,无论是做研究的劲头,还是为人处世的态度,更是与此同时能让人感到舒心的亲和力。接触下来,不觉令人想着也许自己会是下一个他——不是复制,而是能成就一个如此真实而优秀的自己。这也就是朋辈专场的意义吧,一次面对面拉近大家彼此的距离,那回响耳畔的一言一语,近在眼前的一举一动,就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作者:扬华研究生新闻中…     责任编辑:顾成威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