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四届全国机器人大赛(Robocon)中,我校代表队勇夺全国三强、再创佳绩。作为交大代表队队长的地环学院大三学生雷亚雄,有着“理科生就应该会做机器人”的梦想。大一,他便加入了机器人协会,“对机器人的热爱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沉淀·磨练
“这是我第二年参加比赛机器人比赛”雷亚雄介绍到,在2014年的机器人大赛里,他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代表队取得了全国八强的成绩,“那会儿我才大二”。第一年比赛经验的积累与沉淀给了他信心去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机器人大赛。同时,在去年的八月份,他成为了机器人代表队的队长。
雷亚雄谈到,“团队里二十余名不同学院的同学想要协调每个人的任务进行管理,是一个难题”。雷亚雄表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凭借对机器人的喜爱,队员们经常下课就赶到“作战地点,投入战斗”。
凝聚·拼搏
身为队长,雷亚雄明白在团队中必须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要想方设法地提高团队工作的效率”。于是,在长达一年的准备过程中,他一直以严肃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经常被队员误认为“态度苛刻”。“但是在一代代机器人的制作和改进的过程中,整个团队磨合也越来越好,所以我这个黑脸扮的也值了”,雷亚雄说道。
作为团队的一员,雷亚雄主攻方向是机械,负责机器人的零件加工。他介绍到,“部分采购是我在负责,特别是机械方面。有时候,我还要去和公司谈采购合同。”
“后期快要比赛的时候,大家都紧张的睡不好觉,生怕机器人哪一部分出点差错影响比赛”,雷亚雄说到。从6月6日开始他就带着团队队员昼夜不停地对机器人的底盘、发球技巧和参数进行调整改进,晚上累了就在场地里睡一觉,团队核心人员每晚最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但是能够取得最后这样优异的成绩,雷队长表示欣慰。
喜悦·希冀
对于这次全国机器人大赛我校代表队取得的优异成绩,雷队长很是惊喜:“从2009年开始,全国机器人大赛的难度逐年提升。对于我们这样的新参赛学校来说,入围都很困难,而我们学校在参加第二年(2014年)入围全国八强、第三年(2015年)入围全国三强的好成绩,出乎大家的意料。同时也说明了学校的真正实力。”
然而,雷亚雄却并不满足于当前的喜悦,他认为学校目前的客观条件如研发场地、研发经费和政策还尚有不足。与一些老牌强校相比,学校对于参赛队伍的管理和规章制度也尚未规范化,缺乏参赛经验。他希望以后能够和教务、参赛指导老师和队员们一起继续开拓我校机器人事业,让学校有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