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扬华校园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扬华校园 > 正文

历史学家肖敏做客青年讲坛讲述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来源:新闻中心记者团 日期:2016/10/24 16:42:00 点击数:

10月20日晚,著名历史学家肖敏做客西南交通大学第68期青年讲坛,为交大学子讲授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肖敏首先讲述了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和其对曾国藩成长的影响。19世纪,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地走向了没落。在这个风云际变的时代,曾国藩为大清帝国的黄昏抹上了一抹耀眼的光彩,成为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曾国藩的思想与为人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就连蒋介石、毛泽东等伟人都将其视为典范。肖敏感慨:“一部《曾国藩全集》,堪称中国成功学的百科全书。”

肖敏将曾国藩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详尽地分析了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1811—1852年为奠定基础的准备阶段。曾国藩出生在湖南一个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曾家良好的家教氛围和祖父的严格教导让曾国藩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诚信、刚强、忧国忧民的优秀品质。为了学有所成,曾国藩四处拜师求学,最后在岳麓书院奋发图强,考取进士,获得了朝廷的赏识。

1838—1852年间,曾国藩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做大事的基础。他的修身功课为诚、敬、静、谨、恒。诚为诚信,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敬为敬畏,内心有所畏,外则能端庄持身。静,指的是心、气、神、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把事做好。谨即谨慎,不打诳语,不作妄言。恒即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曾国藩为自己终生立志,小志向即终生不靠做官发财,这成就了曾国藩清正廉洁的一生;大志向是经邦治国、安定天下。曾国藩在翰林院时清闲,便发奋苦读大家之作,完善充实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办事而储备真才实学。养望即培养声望,他通过做诗文和不断上书来达到养望目的,加上唐鉴的竭力推荐,曾国藩在朝廷上的声望越来越高。

1852—1864年,曾国藩智慧英勇,走向巅峰。1851年,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曾国藩请求朝廷批准他在省城组练一支新军,即为日后叱咤风云的湘军。为了把湘军打造成一支劲旅,曾国藩不断改革:第一就是合理编制,组建先进的军事结构,把官兵和武器优化组合;第二是加强训练;第三是奖惩有度。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湘军开始虽是屡战屡败,但仍不退缩,屡败屡战。后来在与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中,曾国藩注重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曾国藩分析,要取南京必先断其供给,断其供给必先取安庆。所以他调集军队主力,经过很艰苦的战斗,终于打下安庆,随后又一举攻下南京,剿灭太平天国。从此,湘军的英勇善战便声名远扬。

1864——1872年间,曾国藩忍辱负重,影响深远。曾国藩功成后不居功,谦退自抑,首先,他坚决辞去湘军统帅的职务,但是保留两江总督职位,意思是“我不拥兵自重但愿意为朝廷服务”;第二,他动员弟弟曾国荃辞去职务;第三,他立即裁减湘军,裁撤厘金局;以上举措让朝廷彻底安心。除此之外,他不仅没有为自己修建总督府,而是修复江南贡院,开科取士,赢得了朝野的赞赏,也成功避过了政治险滩。

在提问环节,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对于同学们提出了问题,肖敏都认真详尽地作了回答。其中在回答如何正确看待太平天国运动?肖敏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太平天国引进的并不是先进的西方生产力,而是更为落后的中世纪的神权理论,历史上对太平天国还是贬多褒少。”

在本次青年讲坛最后,校学生会主席赵丹娅邀请肖敏为青年讲坛题词。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肖敏寄语大家:“知识就是力量,读史使人明智”,与同学们共勉。

近年来,肖敏主要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广州EMBA班等学府与机构讲学,《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等核心课程受到了各界好评。

 


作者:高金锋 陈喜润 摄影:张慧琴     责任编辑:陈姝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