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

【回眸发展路 喜迎党代会】承“双严”传统 育时代新人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日期:2022/07/05 11:19:16 点击数:

近日,“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揭晓奖项,由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学院梁涛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王凯伦、高原、黄琬经过多轮评选,力压众多名校独占鳌头,力捧本科组唯一的最高奖项——“高教社杯”。这是西南交通大学在国赛开赛30年、设置最高奖项23年以来首次获此殊荣,实现学校在该项赛事的历史性突破。

2021年交大学子力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高教社杯”

除勇夺“高教社杯”外,近年来,交大学子的身影高频出现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的领奖台上:在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意、创新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比赛中均斩获第一。在2020年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中,学校以竞赛获奖数量305项、总分93.02分的优异成绩高居全国第四。研究生学科竞赛同样屡创佳绩,学校通过竞赛培育项目资助研究生参加“兆易创新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竞赛,获一等奖27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71项。

2018年交大学子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

2019年交大学子勇夺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第一

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人才培养捷报频传,得益于多年来,尤其是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新时代学校一流人才培养必须要胸怀大局,顺应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既立足中国国情又强化国际特色,中西融汇、古今贯通。”学校党委书记王顺洪说,西南交通大学一直坚守“双严”传统,积极探索轨道交通特色的分类分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本为本   擦亮本科教育底色

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西南交通大学18个专业进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进入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至此,学校74个本科专业进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占招生专业数的92.5%,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3个,获批总数位居省内第二、全国前列。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公布的历年来通过认证的专业名单中,学校累计1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4个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共1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通过总数全国排名并列第9。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一个综合、长期、全面的过程,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2018年,学校发布《西南交通大学关于新时代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部署十项“本科教育教学振兴行动计划”,实施“基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专业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生命线,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面向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需求,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建设新兴专业。7年来,学校获批智慧交通、智能建造、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19个新专业。

教学改革创新成果(部分)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提出以“大情怀”肩负“大担当”,打造国家一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培养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和推动人类科技文化发展的人才。此外,学校大力开展本科分类培养,着力打造卓越本科教育。在轨道交通优势学科专业设立卓越工程师拔尖班;创建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以“交通+、智能+、城市+”为导向,培养面向轨道交通未来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成立天佑铁道学院,重构输出型和本土化两类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环,学校在课程建设上肯花大力气,下足苦功夫,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0门,获批数量位列全国第17位,是唯一一所入选总数达到50门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国内最早开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高校之一,学校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相继布局“特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5个系列共计167门在线开放课程,逐步形成交通特色鲜明的模块化、高质量、成体系的在线开放课程群,累计开课600余次,超400余万人次参与学习。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得益于丰富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学校有效支持了多所学校线上教学的正常开展,确保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在线开放课程(部分)

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努力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积极构建“实习、实验、实训、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大实践育人体系,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人文关怀。近年来,获批四川省首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交大-九洲电子信息装备产教融合示范”,建设西南首家“西南交通大学-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西南交大-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

建设西南首家“西南交通大学-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

教学成果奖评选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名单中,学校主持获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4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获特等奖数量全省第二。此外,参与获批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2018年以来,学校在大思政、新工科、大实践等领域共计立项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300余项,获批四川省2018-2020教改项目重点项目18项、一般项目43项,获首批5个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和9个省级项目,获批率100%。

学校28项成果获四川省2021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打造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

在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毕业生陈美将导师翟婉明院士指导修改的论文手稿赠予母校,这份密密麻麻、书写工整的手稿,承载着导师诲人不倦的心血,彰显了交大“双严”传统的新时代传承,这是学校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缩影。

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称为“Panda Girl”的交大姑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杨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论文,对传统开尔文公式进行修正,为解开毛细凝聚这一百年谜题提供方案。此前,杨倩在Science上合作发表论文,实现了学校在国际三大顶级期刊上“零的突破”。

杨倩同学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研究生教育的应然选择,正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成果斐然。

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获批“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2人被授予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3人被授予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荣誉称号。同时,“轨道交通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峰建岭,打造铁道工程国际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服务高铁‘走出去’战略”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及建筑学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临床医学、生物学、化学等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8个工程硕士类别全覆盖,助推化学学科成为我校进入ESI世界前1%的第四个学科。此外,学校还获批机械大类、能源动力和交通运输3个工程博士类别,实现工程博士学位点零的突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设立工程博士川藏铁路专项培养项目,精准培育轨道交通高层次领军人才,围绕动车芯片技术、智能控制等科技前沿领域设立“人才培养专项”,构建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交大模式;深入推进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全面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研为中心”的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完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学学科布局调整,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交大研究生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坚持思政领航,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持续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建设完成《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4门政治理论核心课程。2021年7月1日,学校精心策划、全力打造《中国精神》系列慕课正式上线,作为全国首门《中国精神》慕课,内容涵盖长征精神、“两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女排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7个专题,生动地阐释了中国精神如何凝聚一代代“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中国人的磅礴之力。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党支部、牵引硕士2016级2班党支部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研究生党员杨绍林、李进龙入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中国精神》首批慕课发布

2020年12月,学校召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大会,围绕新时代下研究生教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全面部署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创新路径,绘就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蓝图,以“打造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为主旨,积极探索多措并举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之路。为提升教育评价导向科学化程度,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2020年学校制定《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规定》,深入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健全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创新学位论文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为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提供科学导向。

校长杨丹在接受《瞭望》周刊采访时,记者提问,“西南交大如何回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杨丹回答道:“西南交大积极响应、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正在构筑交大风格、德才兼备、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轨道交通领域领军人才。”

承踔厉奋发之基,传“竢实扬华”之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结合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与办学定位,致力于打造世界轨道交通卓越人才培养高地,为立德树人的“双严”实践续写新时代荣光。

信息员:邓欢原     作者:侯倩     责任编辑:邓欢原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