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每一天的坚实脚步都饱含着无数交大劳动者的辛勤和汗水,他们用辛勤劳动、创新创造为交大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交大的昨天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要靠奋斗走出去。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我校的劳动模范、先进典型,走近每一个闪亮的名字,听他们的奋斗感言,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主旋律,向交大新时代奋斗者致敬。
翟婉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学校首席教授。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与振动研究,开拓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研究新领域,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提出了机车车辆与线路最佳匹配设计原理及方法;主持研究建立了高速列车通过桥梁时的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及安全评估技术。成果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其理论模型和数值算法被称为“翟模型”和“翟方法”,广泛应用于我国铁路重点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两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奋斗感言:
谁的青春不奋斗,青春不奋斗,未来在何方?青年人追逐梦想,必须奋斗,奋斗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李群湛:全国示范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工学博士,电气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牵引供电专家,“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 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长期从事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0余名,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151项、授权国际发明12项。
围绕困扰世界牵引供电几十年的技术难题,创建了牵引变电所电气量通用变换理论和电能质量综合补偿理论,发明了同相供电技术、双边供电技术及牵引网分段保护技术,形成了第二代牵引供电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成果被评价为“填补世界空白,到达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与推广,实现了原始创新和系统创新。进一步提出和规划了第三代新制式供电系统和第四代智能供电系统,为我国继续在牵引供电领域引领世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奋斗感言:
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攀登。
高仕斌:火车头奖章获得者
电气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十三届詹天佑大奖、第八届詹天佑成就奖、第四届詹天佑青年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天府杰出科学家,川藏铁路工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十二五”国家科技重点专项(高速列车专项)专家组专家,四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长期从事牵引供电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牵引供电系统可靠运行、安全运营与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与运营做出了重要贡献。
奋斗感言:
平凡的人踏踏实实地做平凡的事。一旦量的积累达到某个程度,剩下的事情就水到渠成。
罗霞: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四川省高校系统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工学博士,交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首批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交通管理与控制”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交通工程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交通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交通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负责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城市及区域交通规划与发展战略、智能交通系统、综合交通系统优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 在内的4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多项横向课题,多次荣获省部 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出版学术专著及主编教材8部,在高级别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奋斗感言:
做学问,求真务实;为人师,克忠职守;当公民,心系时事。
何正友:四川省先进工作者
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现为IET Fellow、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数学专业委会副主任委员,《电网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等刊物编委,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他不忘初心,倾心于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始终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培养毕业博士、硕士80余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入选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带领团队在智能电网、高铁供电、交通与能源融合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以及企业横向课题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奖励5项,团队入选四川省创新团队和国际合作基地。
奋斗感言:
努力践行立德育人、科研育人和环境育人,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坚持急国家所急、应国家所需,聚焦国家需求和学术前沿,做真科研、究真问题。
易思蓉:四川省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工学博士,土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优秀教师,铁道工程课群组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高速铁路工程”等5门国家级精品类课程负责人;“选线设计”等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兼任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铁道学会线路站场标准委员会副主席。长期从事铁路选线设计理论与方法、线路勘测设计现代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和磁悬浮线路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咨询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铁道部科技开发重点项目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主编出版“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本,出版专著5部。英文版教材《Principles of railway location and design》《Dynamic Analysis of High-Speed Railway Alignment: Theory and Method》由美国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出版并向全球发行。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科技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20多项。
奋斗感言:
作为学生的榜样和领路人,老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更是要做到终身学习,让自己一直站在科技前沿。
郝莉: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
博士,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5年的教学工作中,忠诚于教育事业,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年平均授课100学时以上。潜心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发表多篇高水平教育研究论文,在教育部等组织大会上多次做课程质量与创新报告,主持出版了国内首本课程质量保障手册。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入选2019年四川省天府教学名师。在科研工作中,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始终站在无线通信领域研究最前沿。主持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多址接入、多用户调度、新型接收机设计等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发表检索论文40余篇。获国际与中国发明专利授权6项,其中提出的两级变码率扩频技术(美国专利US7272163B2)被21个国际与中国专利引用。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
奋斗感言: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说,“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所以,人生,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回答生命的提问,又不断在回答中去追寻意义的过程。
王新星:四川省三八红旗手
前中国国家羽毛球队女双运动员、体育工作部讲师。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多年来,融运动员、大学教师、教练员、社会组织负责人四重身份为一体,实践“体育育人”“全民健身”,事迹突出,2020年被授予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奋斗感言:
用知识在这个时代为自己建个模,用模型来给所在的领域世界重新下定义,打破思维壁垒,助力个人发展。
王玉锁:四川省高校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
博士,土木学院副教授,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博士后,西澳大学(UWA)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隧道及地下工程结构可靠性、隧道掘进机(TBM)施工及工程结构防灾减灾与防护理论与技术。提出“利用物性指标评价砂砾类土层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及围岩稳定性评价”“考虑缓冲土层弹塑性强化的落石冲击力-落石冲击下拱形明洞概率可靠度设计”“基于围岩力学参数的隧道TBM施工掘进参数”等理论与方法,获甘肃省、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铁建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横向科研8项,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5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
奋斗感言:
学无止境,注重基础积累,不轻言放弃,坚持才能胜利!
戴虹: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高校系统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材料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际焊接工程师(IWE)。长期致力于在高速重载铁路无缝线路轨道焊接、城市轨道交通等工程的高效强韧化焊接技术和成套装备研发,攻克了钢轨闪光焊、数控气压焊等轨道焊接系列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难题,在我国轨道交通焊接领域有较深造诣和影响力,是我国铁路焊接技术的领军人。获得授权专利18项,发表论文85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奖6项;获四川省新长征突击手、四川省优秀专家等多项荣誉。
奋斗感言:
踏踏实实做事,孜孜不倦育人,逆境永不言弃,创新永无止境,追求完美极致。
丁国富:四川省高校系统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学院副院长、制造工程系主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负责人、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复杂机电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学科交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以及四川省首个“产教融合”项目,在高速列车整机性能基于仿真和需求驱动的模块化定制设计、五轴数控加工精度控制及立铣刀设计制造、复杂离散制造系统虚拟重构与数字孪生等方面提出了具有自主特色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五年授权发明专利1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5篇,出版著作2部,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高速列车、航空装备、数控机床、智能制造等领域得到应用。带领的“复杂机电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团队”获得学校首届“科研育人”优秀集体。
奋斗感言:
严谨治学,个性发展!
孟涛:四川省高校系统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微纳生物技术”四川省劳模,致力于生物催化、药物递送和功能材料研究。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国家生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生物反应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主持或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和建设厅项目、企业合作等课题10余项。近5年来在包括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美国化学学会、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和物理学会等旗下期刊在内的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受邀为多个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审稿。研究成果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15项,并与医院和企业开展工业生物技术转化。中国化工学会会员、《日用化学工业》杂志编委、四川省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理事。荣获德国BASF-Excellent Scholarship、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唐立新优秀教师奖和优秀学者奖。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四川省“生命之星”科技邀请赛特等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奋斗感言:
做一名快乐的教师,把快乐阳光撒到科学研究和学生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