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合 > 人才培养 > 正文

赵国堂教授做客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讲堂谈人才培养

来源:学生工作处研究生新闻中心 日期:2012/05/22 08:47:35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5月19上午9点,“承唐新才”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讲堂在我校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本次大讲堂邀请了铁道部副总工程师、我校兼职教授赵国堂担任主讲嘉宾,并以“京沪高铁——伟大的人才工程”为题,与研究生朋友近距离交流,畅谈优秀人才的修炼之道。来自全校近4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学生工作处桂富强处长主持。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那么人才是如何炼成的呢?这便要问道赵国堂教授了。”主持人桂富强处长表示,这将是一场同学们“来听了就不想走”的讲座。在接下来的2个小时时间里,赵教授以京沪高铁建设工程为基础,分三个部分为大家解答了人才练就的法门。

盛世中国高铁路,出世当惊世界殊

赵教授回顾了我国高铁发展的艰难历程。从广深高铁艰难起步,到秦沈高铁羽翼渐丰;从上海磁悬浮大胆探索,到京沪高铁横空出世,我国高铁事业经历了数十载的探索和积累,终于厚积薄发,一条又一条高铁在祖国大地铺展延伸,中国一跃成为世界高铁强国。然而这些辉煌的成就,与我国围绕高铁事业而开展的人才计划分不开。赵教授说,在数十载的高铁计划中,各高校、科研单位和制造单位为高铁事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在这些优秀的高铁巨人中,西南交通大学培养的人才首屈一指。

竢实扬华多才俊,神州万里竞风流

在谈到我校学子为京沪高铁所作的贡献时,赵教授颇为自豪,并作诗句“竢实扬华多才俊,神州万里竞风流”。他说,京沪高铁总设计师何华武教授、工程总指挥李志义教授,董事长蔡庆华教授都师出我校,此外,该项目技术的中坚力量也多出自西南交通大学。更为难得的是,在京沪高铁建设过程中,无数交大的毕业研究生在实践的锤炼中成长为业界翘楚,他们的成才之路值得每一位研究生学习。如精测网技术人才张同刚博士,在京沪高铁建设过程中,他亲临一线埋点建网,留心每个网点的数据,逐渐成长为精测网技术一流人才;我校刘俊飞博士,扎根京沪高铁两个实验段,几年的实践和研究让他成为铁轨路基新秀;又如桥梁专家秦顺全院士,在建设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过程中,他提出的无导向船重锚精确定位技术等成功解决了大桥建设中的种种难题。此外,赵教授还列举了用新工艺解决环境问题的魏强博士,以及赵教授师徒两代十博士为京沪高铁做出的贡献。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回顾各界人才为京沪高铁提供的技术支撑,赵教授语重心长地说,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理论是工程的灵魂。质量固然重要,但是只有生命而没有灵魂的工程是成长不起来的,只有理论体系非常完备,才能建设真正伟大的工程,他希望广大研究生一定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赵教授告诫大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必须把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造。

讲座中,赵教授细数京沪高铁在理论和技术上的攻关成就,指出当代的研究生“生逢其时”,国家的发展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机遇。他希望研究生能够关注行业发展前沿,将行业设计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他还鼓励广大学子做任何事都要争取做到最好,要有远大的目标和舍我其谁的气概,这才是新世纪人才应该具有的风采。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来自各专业的同学积极提问。有的同学关心高铁的开通对传统铁路市场的冲击,有的同学好奇未来高铁在桥梁等技术领域的发展形势,还有同学问及研究生如何做到理论和实践两手同抓,赵教授为同学们作了详细解答。最后,赵教授以一位高铁人的身份,送给交大学子一首诗,勉励同学们在成才的道路上只要踏实前行,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基础不牢天地摇,轨道哪能差分毫。

供电撑起千钧力,信号指引试比高。

地面飞行谁驾驭,关山万里风光好。

高铁发展逢盛世,竢实扬华看今朝。

作者:吴丹 林义鹏     责任编辑:朱炜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