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合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强校主战略系列访谈】宋吉荣:科技期刊在人才强校主战略中的作用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4/04/04 08:46:00 点击数:

 

“强校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强校是主要战略。有了人才才会有成果,就能达到成果强校的目的;有了成果,学校特色更加突出,就达到特色强校的目的;成果、特色又会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质量强校的目的。”西南交大期刊社主任宋吉荣对于人才强校有着这样的逻辑推理,这与西南交通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质量强校、成果强校、特色强校、人才强校”战略相吻合。在记者采访中,他对人才强校的措施以及高校科技期刊在人才强校战略的作用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记者: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而对于人才的理解,大家也有着不太一样的看法,描绘一下您心目中的人才。

宋吉荣:我认为,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具有团队精神;人才应该对接学校的未来定位和学科的长远发展,应该真正具有爱校如家的情结,时刻心系学校,不抱怨,不等、不靠、不要,不计较个人得失,且自己能营造适合生长、发芽的土壤,一心一意扑在学校发展上。人才一定是能与学校现有的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相符合,一定是能在实际工作中对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

记者:看得出,您对人才的定位中,特别重视归属感和价值追求,人才要有“爱校的情结”和“为学校作贡献的能力”!这可能也是我们在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等过程非常要注重的方面,就是“人才为学校所用”。在学校实施的人才强校主战略中,谈谈您对 “引、育、逼”三方面措施的看法?

宋吉荣: 从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人才强校的战略到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人才强校主战略工作推进大会上,进一步对人才强校主战略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使全校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人才强校的重要性。

高端人才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比较赞成学校在人才强校主战略中采取的措施:引、育、逼。在学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通盘考虑,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分步实施。

引:在人才引进方面,引进人才要找准目标,要符合或者贴近学校特色,这样引进的人才才具有针对性,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否则,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即使引进了高端人才,由于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就不一定能发挥作用,反而会浪费人才,引进来的人才也留不住,人才自己也会迷失方向。所以,学校应在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的同时,做好引进人才的服务工作,尽最大努力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育:人才事业是一项事关教育永续发展的事业,必须与学校发展的未来规划紧密衔接。应从长远考虑,制定相关政策,创造条件,建设相关平台,大力培养、培育青年人才,让潜在的人才在成长中真正成为人才。

逼:有压力才有动力,在掌握好“度”的基础上,交大人会很好的变压力为动力,成才成长,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

人才建设工作的同时,还应特别重视发挥人才在教书育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上的模范带头作用,这才是人才强校主战略的最终目标。大学以育人为首要任务,培养成才的学生在社会各行各业发挥作用,服务社会,为学校产生正能量,提高学校的声誉,这是人才强校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在人才强校主战略中,高校科技期刊也会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作为学校期刊社的主任,您怎样看待高校科技期刊的作用?应该怎样做,才能是我校的科技期刊更加“高、大、上”?

宋吉荣:高校学术期刊是高校科技成果交流的平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媒介,是科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对外的重要窗口,因此,应该得到全校上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应以交流科研成果、引领学术研究、培养学科人才作为办刊的主要目标,应在支撑学校人才强校主战略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首先,高校学术期刊应引领学校学风的建设。学术期刊要坚持专家办刊,要通过高水平的学科专家队伍、稳定的专业化的编辑队伍和一流的审稿专家队伍的共同努力,塑造和确立科学严谨的治学取向、诚信的学术道德理念,杜绝学术不端,倡导健康的学术批评,促进学校良好的学术风气的建设。

其次,高校学术期刊应引领学校科研资源的整合。高校学术期刊要聚焦学校重点研究领域,通过联系校内外、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供稿、审稿,使期刊及其编辑部成为联系校内外学术资源的桥梁,促进科研合作与交流,引领校内及跨学校的前沿科研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高校学术期刊要成为人才和学校共同成长的阶梯。学术期刊是培养人才、开发智力的有力工具,在一定水平的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已成为世界各国衡量一位科学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效率和成果水平的公认指标。同时,人才建设和科技期刊水平的提高又是相辅相成的,高水平的科技期刊给人才的成果交流提供平台,反过来又提高学校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又能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学术期刊在为学术人才成果交流服好务的同时,还要努力提升期刊品牌。

第四,高校学术期刊是学校国际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籍。同样,学术无校界,但人才有校属。高校科技期刊是学校科研成果通向世界的桥梁,学校的科技期刊可以保证学校人才的成果能第一时间发表、能第一时间对外宣传,达到宣传学校的目的。

总之,人才强校主战略是学校的重要强校方略,要集全校之力共同推进。科技期刊应坚持正确地办刊理念,提高办刊质量,加强与人才的交流,加强与科技论文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的沟通,积极跟踪国民经济重大热点问题,跟踪学校重大科研课题、重要科研团队,积极、主动为人才做好服务,加强宣传,努力工作,为学校人才强校主战略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我们知道,一篇科技论文的诞生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而编辑一般都在幕后“替别人做嫁衣”。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既让专家编辑拥有成就感,又让科研工作者得以提升?

宋吉荣:我想英国Ciba基金会的高级编辑奥康诺尔(O′Knor)的一句话就能回答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他说“帮助作者写出好作品”作为编辑的重要任务之一。英国文豪狄更斯(Dickens)曾对编辑的校对环节对自己的教育和培养感触很深,认为校对是表现出“本能的智力,高度的修养,好的记忆和明晰的理解力”的一项工作。这些都是对幕后默默无闻的编辑们的肯定。

科技期刊对于一位科学工作者的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的论文作者在学术生涯中,当通过专家、编辑团队的努力,他在期刊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时,那种来自心底的喜悦常常溢于言表,且很有成就感,这几乎可以影响他的一生,以后便会频繁地与期刊打交道,用期刊记录下自己科学的足迹,并与期刊编辑结成莫逆之交。

高校学术期刊幕后的团队包括评审专家和编辑团队,他们在审阅、修改、校订、反馈意见、再修改等一系列环节中同样付出了智慧和辛勤劳动,他们的工作有助于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促进他们快速成长。所以评审专家和编辑们都应得到尊敬,他们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在培养人才。这项工作可以视为期刊对人才强校主战略的作用之一。

 

个人简介:

宋吉荣,男,山东莱阳人,1961年出生,管理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与优化技术。现任期刊社主任,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英文版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高校学报研究会自然科学版分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

作者:田红     责任编辑:陈姝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