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合 > 人才培养 > 正文

【数字化战略】甘灵:数字化战略与精细化人才培养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4/11/05 15:09:00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历史的脚步已经悄然迈入了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裂变、升级、指数化发展态势正在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教授早在1996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就描绘了数字化时代的宏伟蓝图,阐述了数字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的牛津大学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教授更是在其《大数据时代》一书中阐释了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提出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的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 Brynjolfsson)教授、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教授更是惊呼“和数字技术握个手”将促成“第二次机器革命”(见《第二次机器革命:数字化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经济与社会》),由此我们可以对未来的社会进行无限空间的遐想。自古以来,“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只有牢牢地把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性机遇握在手中,我们才能在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奋斗征程上抢占先机。

数字化战略的提出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更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支点。当数字化技术与当今的高等教育深情握手,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奇特体验呢?这实际上是我们大力推进数字化战略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大学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无论推出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核心都应该是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可以为人才培养创造一片崭新天地,让今天的高等教育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未来,只要我们能谋划得当、举措得当、落实得当。

众所周知,随着近十余年全国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粗放式发展给人才培养带来了不少的弊端,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暂且可把这一阶段称之为“粗放式人才培养”阶段:招生规模激增,师资力量紧缺,教育教学资源跟不上,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如今从上到下开始专注于高等教育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积极释放改革红利,核心还是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改革不能赤手空拳,更不能只喊口号,而是要战略上高瞻远瞩、统筹布局,策略上细致周密、稳妥有序、广接地气,在充分考虑改革的现实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方能协同众人、凝聚众智,披荆斩棘、排除万难、一路向前。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为我们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技术平台和改革平台,数字化技术具有便捷、开放、兼容、共享等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将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逐渐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开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举措。就如同企业管理中讲的精细化管理一样,要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合格率降到最低,管理就必须要走向精细化。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实现全面合格甚至是优质,更加离不开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为人才培养实现精细化提供了可能。正如《第二次机器革命:数字化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经济与社会》一书中所阐释的,第一次机器革命解放的是人的体力,而大数据时代开启的第二次机器革命则解放的是人的脑力。数字化技术有效应用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之中,就可以建立起一整套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系统,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从新生拿到入学通知书开始到本科阶段或研究生阶段学习,一直到毕业、就业,甚至到工作情况反馈,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这在以往没有数字技术支撑的年代,这样的想法可以说近乎是天方夜谭,如今通过努力却可以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数字化技术平台的应用,可以及时准确掌握人才培养的实时动态。每一堂课的出勤率、每一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每一位教师的授课情况、课下师生互动情况,还有学生的课外实践、每一阶段思想波动、利益诉求等等,都可以在数字化技术平台上进行显示;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每一堂课及时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对每一堂课的学生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教学管理人员、班主任、辅导员就能够实时掌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表现,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必要的“点对点”干预。人才培养需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发展,正如孔子所讲“有教无类”,不能只关注模糊的大多数或者优秀的极少数,把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都纳入到视野之中,因材施教,努力做到不让一名学生掉队、落伍。通过数字化技术平台,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让社会评价机构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寻找差距和不足,及时进行有效改进。

数字化技术平台的应用,可以有效拓宽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创新教学模式。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下交流互动贫乏,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校“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实际上就是有效利用了数字化技术平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让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引导他们有效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课下,数字化技术平台可以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探讨交流提供便捷条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集中或个别在线答疑释惑,更可以针对学生集中反映的专业问题录制视频或上传案例视频供学生观看,甚至可以聘请学校在读博士生或青年教师作为网络在线助教为学生提供辅导,在线教育有效填补了课外教育教学的“短板”,并极大降低了传统师生交流模式所带来的各种成本、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数字化技术平台的应用,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多样性、开放性、个性化选择。MOOCs(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甚至可能给世界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学生只要拥有信息网络,就可以让世界成为自己的课堂,世界各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课可供自由选择,随时随地可以自由聆听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牛津、剑桥等世界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讲解各个领域的课程。这就是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要主动迎接以慕课为代表的教学新模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既要鼓励学生充分享用国内外其他高校的课程教学资源,同时更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慕课,同时将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集成和统筹,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多样性选择引导,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不同学科交叉有机结合,持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努力培养人格健全、精神肥沃、基础扎实、素质过硬的复合型、国际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

大数据时代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崭新课题,需要根据时代新特征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教职工的首创精神,在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智慧校园的建设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长计议、统筹推进、循序渐进,要找准切入点、找对突破点,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取得成效。

 

作者简介:

甘灵,男,广西武宣人,工学硕士,副研究员,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党务、高教管理、教学及科研工作,先后在《思想理论教育研究》、《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9),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



作者:甘灵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