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学校在犀浦校区八号教学楼美术馆召开本学期第三次院长工作例会,专题研究人才培养工作。校长杨丹,副校长朱健梅、蒲云、冯晓云、姚发明、周仲荣,校长助理王晓茹,各学院院长、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杨丹主持。
会上,冯晓云作题为“我校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思考”报告。在阐述新时代我校本科教育教学的思考时,冯晓云首先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她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交通领域的学术大师、管理精英和行业翘楚为代表的大批德才兼备、面向未来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在谈及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时,冯晓云强调,学校要坚持“一个体系 四个融合 四个加强 四项保障”,重构以“学”为中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二级单位落实。随后,冯晓云介绍了我校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工作的推进情况,针对目前存在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方案未全部达到预期目标等问题,提出建议,希望学校做到出政策,奔一流;搭平台,建金课;有服务,促提升。同时希望各学院做到院长带头认证研究本科教学,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顶层设计,完成本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等具体措施。报告最后,冯晓云阐述了本科教学内部质保障体系的执行情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学校出政策,做好统筹搭平台,深入基层、服务学院,学院层面师生狠抓教学秩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具体解决措施。
周仲荣作题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报告。在简要介绍了我校研究生的基本情况、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举措及成效后,周仲荣重点分析了我校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博士生毕业率低、成果产出少两大问题,并从导师、研究生本人、各方管理层三方面阐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下一步工作思路,周仲荣表示,要确保三个“零”保底线,即:招生过程“零”差错,论文抽查“零”不合格率,安全稳定“零”事故。切实做到责任到位、落实到人、万无一失。他从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完善奖助体系四方面详细讲述工作思路。报告最后,周仲荣提出了研究生培养在经费上需要的支持和保障。
杨丹分享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王同军在“智能高铁发展暨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十周年论坛”上的报告——《中国智能高铁创新实践与展望》。杨丹提到,当今高铁智能化发展趋势明显,中国智能高铁技术体系框架逐步走向成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极大优势。这为交大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各学院院长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的推进情况、现阶段存在困难以及对学校建议三方面做汇报。在把控优质生源、提升优化新生研讨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深院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杨丹在总结讲话中对院长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并表示,院长工作例会搭建了各学院之间的重要交流平台,各学院院长都积极认真分析工作并提出建议,集思广益能够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各项工作举措。关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杨丹提出,要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工作。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的声誉很大程度上是由校友来体现的。他向在座的院长们发问,在十年以内,大家的研究成果是否还是各自学科中最先进的?创造的知识对大学声誉和人才培养的支撑情况如何?他强调,人才培养成效是学校声誉的重要支撑,西南交通大学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一点客观地支撑了交大的发展。
杨丹指出,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主要的方式。在学校的整个工作中,教育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前提。其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是必须的。杨丹谈到,交大与其他高校存有共性问题,即课程培养是否为学生跳起来才能够着,师生互动是否足够,现在学校对学生要求越来越低,且老师不愿与学生交流。他提到,要大力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水平,注意区分学术型和专业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而科学研究是教师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要求。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应遵循基本规则,强调教学基本要求的重要性,争取在人才培养中取得新成绩。
杨丹表示,此次会议聚焦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体与会人员要提高对人才培养的关注度,不断推出重大科研成果,各学院要加强协同合作,凝心聚气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文/侯倩 摄/鞠红伟 学生记者/郎佩冉 李欣悦 李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