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西南交通大学“四力”训练营系列活动第三讲在犀浦校区图书馆第二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报四川记者站记者杨晨受邀出席,以“从‘不明觉厉’到‘一看就懂’:如何磕下硬核科技报道”为题,为参会师生系统拆解科技报道的创作逻辑与实战技巧。活动由校党委宣传部主办、利兹学院承办。

围绕报道的核心创作逻辑,杨晨提出“找到好的选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她系统梳理出三类值得深挖的选题方向:一是贴近公众生活、能激发好奇心的内容;二是具有突破性的显著成果;三是特定区域或行业内的代表性事件。

精准定位受众、搭建清晰框架是稿件出彩的关键。她重点阐释了三种核心框架类型:成果驱动型,以倒金字塔结构凸显成果价值;过程驱动型,聚焦研究中的戏剧张力与探索历程;人物驱动型,挖掘科学家的个人魅力与特殊经历。杨晨表示,这些框架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适配优化。
在遣词造句方面,杨晨分享了三种实用模式:以悬念设计引导读者深入阅读;用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与精神品质更立体;靠“稳准快”的倒金字塔结构实现信息高效传递。针对科技报道中常见的晦涩的专业术语,她也提出了两种破解方法:寻找参照物,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可感;打比方,让专业的词汇通俗易懂。
同学们围绕专业深度与通俗表达的兼顾之道,以及撰稿时是否应融入个人风格等提出问题,杨晨逐一进行细致解答。
活动为参会师生们搭建了专业交流的桥梁,不仅传递了科技报道的实用技巧,更明晰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这将助力师生们以更专业的视角、更鲜活的笔触挖掘校园科研故事,提升校园新闻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让更多优质的科技故事被看见、被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