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正文

“人工智能+”赋能设计教育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

来源:设计艺术学院 日期:2025/09/24

9月18日,“人工智能+”赋能设计教育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D1报告厅举行。本次研讨会作为扬华设计·理论前沿第7期重要学术活动,聚焦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战略部署,推动人工智能时代下设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邀请了国内设计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行业前沿动态与未来方向。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玉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研讨会由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代宁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教学工作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吴小华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原副校长詹和平教授,浙江大学设计学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孙守迁教授,留德学者、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林家阳教授出席研讨会,各高校设计学科院长、学科带头人及学院师生代表近百人参会。

夏玉峰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为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AI技术的融入能够为设计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有效提升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他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各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设计教育的新模式,共同推动中国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设计人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吴小华谈到,传统艺术学院与工科背景下的设计学院如今处于同一起跑平台,传统背景下的设计学院未来面临巨大挑战。在应对挑战时,需以拥抱人工智能的心态,为下一轮设计发展做好准备。

林家阳表示,富有成效的交流必须植根于国家战略、城市文化与大学自身的独特特色,同时也应将目光聚焦于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高校应秉持“开放输出、互学互鉴”的精神理念,在提升自身影响力之余,为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的协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随后,四位专家先后发表主题报告,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对设计教育的影响。

吴小华以《人工智能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为题,探讨了在AI推动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设计学应如何进行跨学科思考。他分析了国际设计学科的发展趋势,反思了设计教育的变革,并强调学院、团队、教师和学生应各有主张、方向、专长与探索,共同追求经典、有为与创造之学。

詹和平作题为《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学科重组范式的报告。他围绕设计学科的交叉发展,提出了交叉融合、开放多元、支撑服务三点思考。他建议通过“设计学X”构建新知识体系,以“强强联合”模式组织多学科研究项目,并强调要精准对接国家战略,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从而增强学科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

孙守迁聚焦《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创新人机协同及科研发展新模式,阐述了从终端、平台到生态的创新设计范式演进,并结合近期大型展会案例,说明了“商业创新设计”在互联网影响下催生的新商业模式。他表示,创新设计是技术、人本、商业、艺术、文化的多维集成。同时,他还分析了大数据、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价值,以及世界从二元空间向多元空间的转变,为教学与科研创新提供了具体思路。

最后,林家阳以《人工智能与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国际合作为主题,围绕“AI驱动下的设计教育转型”展开报告。他指出,AI时代对设计人才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不仅需要专业创新,还需具备组织、策划和沟通等综合能力。对比传统“美术+设计”的师资结构,他认为未来的师资应涵盖美术设计、科学技术、商学及人文传播等多个领域。他还介绍了其构建的产教融合模式,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理念,为适应AI时代的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次研讨会专家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深刻,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方案。未来,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将继续紧跟人工智能发展步伐,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指导意见,不断探索设计教育的创新模式,为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设计人才而不懈努力。


作者:王文菊   编辑:曾潇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