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正文

交大学子踏上“寻电之旅”:于山河之间,觅工业之光与精神之源

来源:电气工程学院 日期:2025/09/16 21:14:39 点击数:

西南交通大学“七彩电光”志愿服务队由电气工程学院团总支牵头,组织学院2023级学生党员等优秀青年组建而成。这个夏天,他们奔赴成都、乐山、绵阳等地,开展了一场深刻的“寻电之旅”。他们的目标,不仅是探寻点亮万家灯火的“工业之电”,更是追寻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精神之电”。

【第一站·精神之电】—— 致敬精神电源:雕塑课堂淬炼初心

铸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是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动力之源。在成都人民公园,队员们深刻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乐山三线建设记忆街区和铁道兵博物馆,队员们感悟三线建设者们奋力打通西南动脉的三线精神;在和平彝族乡“相识馆”,队员们切身感受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走进绵阳两弹城,志愿服务队在邓稼先旧居、防空洞等实地学习中,深切体悟“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

图1 在人民公园学习保路运动

图2 体验操作老式唱片机、电报机

图3 赴铁道兵博物馆参观

图4 向讲解员了解彝族库木文化

图5 在两弹城史实展板前学习

实践队依托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雕塑下的大思政课”平台,奔赴全国各地开展调研,将所思所想所感记录汇总成雕塑档案,打造别具匠心的思政教材。

图6 部分雕塑档案

一场场实践、一段段体悟,将爱国主义精神、三线精神、民族团结意识、“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等汇聚在一起,化作照亮前行之路的精神之电,进一步坚定了队员们报国的理想信念,夯实了理论基础,也为实践服务的顺利开展注入澎湃动力。

【第二站·工业之电】—— 探秘“能源心脏”:从求知到使命担当

怀着“电从何来”的疑问和对电气人使命的思考,实践队前往专业的主战场,探访大渡河上的“能源心脏”——枕头坝一级水电站。

进入厂房,各式先进装备一览无余。这堂生动的实践课将课本里没有的知识在实践队员眼前跃然呈现。登上大坝,队员们对电站生态鱼道进行考察,体会国家重大工程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亲历这一宏伟工程,实践队员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感受到以专业所学赋能绿色发展的责任,这正是电气青年面向未来矢志奋斗的方向。

图7 聆听水电站概况的讲解

图8 登上坝体参观

【第三站·赋能乡企】——双电汇流:“硬支撑”与“软实力”共绘新景

工业之电夯实发展之基,精神之电照亮胜利之路。

在胜利村,村支书王书记向团队详细介绍村中发展旅游服务和老鹰茶种植等产业,为农民带来可观的增收。团队成员采用无人机协助拍摄宣传视频,进一步调研和总结了该村取得成效的优秀经验,形成了可供借鉴和推广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感悟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思路,形成观察报告一份,得到当地的认可。

图9 王书记带实践队了解老鹰茶

图10 实践队实地探访成昆铁路关村坝段

枕头坝公司向团队展示其在智慧电站转型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实践队员调研其攻克关键技术的辉煌历程,发现这一系列新技术得以涌现的精神核心在于一代代电气人对安全与创新的坚守,以及对建设科技强国孜孜不倦的努力。公司赞叹实践队员的思考角度独特新颖,称赞其为传统电力行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图11 在枕头坝公司进行座谈

图12 体验VR电工作业模拟

结合实地走访和162人次的线上问卷,实践队聚焦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充分发挥青年智慧,最终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获得乐山金口河区团委的高度肯定:“报告为企业提出‘精神赋能’主题团建方案,给出红色文化剧本杀的设计思路,推动红色资源焕发新活力。”这场在赓续中华文脉大舞台上的生动实践,不仅展示了实践队员将创新思维灵活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更是一次现实的考察,让“建言献策于行,服务发展于实”的信念在青年的心中扎根、拔节、生长。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硬支撑”,凝聚起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终章·成为导体】—— 从汲取到播撒:青春能量的转化

“七彩电光”团队将探寻到的“电”转化为能量,主动成为贯通社会、传递信念的“青春导体”。走进社会、社区、校园与乡间,他们将红色基因、科学家精神和文化自信融入一场场实践,实现从学习者到传播者、从接收端到输出端的角色跨越,真正让精神的电流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持续涌动、点亮人心。

社会导体:雕塑为媒,赓续红色血脉

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红色遗址和纪念场所,依托“雕塑下的大思政课”平台,为游客与青少年群体讲解雕塑背后的精神故事,生动诠释革命先辈的崇高信仰与家国情怀,推动红色记忆在社会层面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图13 队员讲述雕塑背后的故事

乡间导体:文化浸润,播撒梦想种子

在乐山金口河区的多所学校,团队将沿途汲取的精神电能转化为生动课堂,为彝族孩子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播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依托在铁道兵博物馆、水电站等地的积累,团队将电气知识融入“电能课堂”,带领孩子们动手制作手摇发电机,使抽象的电流知识与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深度相融。

图14 互动提问生活中的24字

图15 与新河小学学生的合影

社区导体:五育并举,传承红色基因

在成都市学苑、龙吟等多个社区,实践团队紧扣“建成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这一重要指示,围绕“五育并举”主题,连续开展十余场“七彩课堂”暑期专项志愿宣讲和手工互动活动,积极探索与儿童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

图16 小朋友张贴的志愿宣言

图17 带领小朋友制作VR光学眼镜

校园导体:传承精神,点燃科技梦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为响应这一号召,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团队走进绵阳科技城新区博雅学校,开展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的思政实践课,引导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图18 进行“两弹一星”主题宣讲

图19 实践队与博雅中学学生合影

【结语】导体新生:当青春汇入时代的电流

寻电之旅,终抵内心。西南交通大学“七彩电光”志愿服务队从历史深处触摸精神的“电源”,在电站轰鸣中感受工业的“心跳”,最终将所见所闻转化为赋能社会的能量。他们自觉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赓续红色血脉,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知识与实践、大学与社会的“青春导体”。

电光不息,传导不止。此次旅程在孩子们的一声声欢笑中结束,却也是无数新征程的开始。“七彩电光”志愿服务队将持之以恒地发挥“青春导体”的桥梁作用:通过宣讲交流、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将爱国主义精神、三线精神、民族团结意识、“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等融入青年实践,引导更多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国家建设,让精神之光与时代电流交相辉映,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征程中持续发光、永续传导。


作者:罗霁轩   编辑:陈薇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