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AI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5月7日上午,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学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邢焕来、智慧树AI事业部产品经理刘开璋,在犀浦校区综合楼430分别作题为“大语言模型技术原理及教育赋能”和“智慧树平台AI辅助教学实践工作坊”的分享。
邢焕来从大语言模型切入,重点介绍了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大模型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省内外八所高校对大模型赋能教育的探索。在肯定大语言模型实现技术突围的同时,他也指出其面临的多轮对话记忆能力、保持最新知识、最长思维链能力等方面的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邢焕来提出了检索增强(RAG)技术和增加推理步骤等方法,让大模型能够更深入地分析问题,提高输出的智能性和准确性。

大语言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邢焕来从技术原理的维度梳理了大模型的发展史,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大模型的理论瓶颈、理论飞跃和基本概念,开启了“代码+模型+数据”的软件3.0新范式。在应用层面,邢焕来介绍了业界多种AI大模型,并进一步介绍DeepSeek提示词的使用以及其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他围绕“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生态如何建”展开了一系列的讲解,并结合多个实际案例展示了大模型如何自动生成课程内容、提供作业批阅建议以及如何作为“虚拟教学助手”参与课堂互动等应用场景的具体操作。面对技术热潮,他相信技术向善,教育为本,并希望老师们能加强理解与应用,驾驭好一只只算力巨兽。
刘开璋从实操层面补充了AI在教学中的应用。他以智慧树平台为依托,从打造智慧课程、构筑知识图谱到辅助教学设计、搭建AI助教智能体,带领老师们一一体验如何用AI重构教学。


交流互动环节,参培教师就自身教学实践、大模型应用原理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两位专家的分享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他们一致认为,AI技术并不是替代教师,而是成为教师的智慧助手,共同推动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参培老师表示:“听完两位专家的报告,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大模型,见证中国大模型的崛起,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这是第三期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习班第三场、第四场报告,来自学校和四川农业大学的70余位教师以线下线上的方式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