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西南交大承办2025新时代高校环境教学改革与创新交流会

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日期:2025/11/18

11月14日至16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西南交通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承办的“2025新时代高校环境教学改革与创新交流会”在成都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朱利中、侯立安、张远航、任洪强、汪华林,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周琪,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胡洪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阳化冰,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余敏明,党委常委、副校长康国政出席开幕式。

余敏明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作为重要目标,为高校环境类学科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他表示,西南交大环境学科历经百年发展,已构建起了覆盖本、硕、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环境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将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聚焦轨道交通环境工程、交通环境污染防治等领域,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等学科优势,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多方合作,协同构建环境高等教育新生态。

阳化冰表示,论坛自2006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十八届,吸引数以万计高校教师参与,成为推动环境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平台。他指出,高教社正全力推进人工智能与课程教学融合,建成教育教学大模型公众服务平台,上线近1000个多学科多场景教学智能体,开发绿色环保、低碳领域优秀教材,为环境类专业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贺克斌院士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解读环境教育使命。他强调,教育数字化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人工智能对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高校应紧扣教育部“101计划”与核心课程教材建设要求,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开幕式后,朱利中院士与罗胜联教授分别主持两个阶段的大会报告。

贺克斌院士作《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挑战与展望》主题报告,他表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需突破感知融合、复杂模拟、系统调控与全球合作四大方向,要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环境治理深度结合。俞海研究员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理化体系化研究述评》主题报告,他指出,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化阐释与体系化构建,需强化核心概念梳理、跨学科研究及学术体系建设。张远航院士作《新征程上的环境科学:挑战与展望》主题报告,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学科带来重大机遇,高校需以问题为导向,突破学科壁垒,通过教学创新与产学研融合,强化环境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侯立安院士作《高校新污染物控制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思考》主题报告,他指出,新污染物控制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需构建涵盖筛查评估、管控技术、政策衔接的课程体系,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新污染防控人才。王焰新院士作《我国双碳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报告,他指出,“双碳”战略催生大量高素质复合型环境人才需求,高校需破解人才培养滞后、学科交叉不足等问题,构建适配市场需求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任洪强院士作《探索产教融合实践的体会与思考》,他指出,产教融合是环境人才培养的核心路径,通过逆向创新、全链条平台构建、标准引领等模式,实现科研、产业与教学的协同发展。

此次大会为期两天,设十个平行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与新形态教材建设、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水污染控制工程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人工智能赋能环境类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等议题进行研讨。

16日下午,大会举行闭幕式。华东理工大学汪华林院士作《高等学校碳中和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主题报告;天津商业大学陈冠益教授作《行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思考》主题报告;西南科技大学董发勤教授作《跨学科培养资源环境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南科技大学地矿环为例》主题报告;同济大学戴晓虎教授作《新形势下环境学科的边界和内涵的思考》主题报告;西南交通大学龚正君教授作《交通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主题报告。江南大学张光生教授和四川大学刘敏教授主持报告会。

闭幕式上,组委会向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颁发锦旗,对学校在本次大会中的辛勤付出与高质量承办工作表示感谢。来自全国近200所高校700余位环境学科专家学者参会,共探环境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凝聚共识。


作者:翟琦   摄影:曾祥珂   编辑:冉孟雨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