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西南交通大学第124届运动会暨建校129周年校庆运动会正式开幕。在下午四时的比赛中,土木学院队伍以46秒37的成绩蝉联男子4x100米接力赛冠军。这场胜利来得并不轻松——他们仅以0.8秒的微弱优势险胜对手。面对镜头,队员们难掩激动,但这份兴奋并非仅仅源于夺冠。“赛前我们就约定,无论名次如何,目标只有一个——超越去年的自己。今天,我们做到了!”队长紧握奖牌,眼中闪烁着自豪,“去年我们的成绩是48秒,今年达到了46秒37。这一秒半看起来短暂,却是无数次交接棒磨合的累积,是我们四人同心的见证。”

积极备赛,默契配合
这支冠军队伍由三名研究生和一名本科生组成,他们中有人曾是校队职业选手,有人本科期间连年参赛,还有人因考研暂别赛场,而对跑步的纯粹热爱,让他们在本次运动会中凝聚成了一支队伍。
队伍中唯一的本科生白小兵坦言:“能和学长们组队,压力与动力并存。”他说,“学长们不仅教会了我百米冲刺的技巧,更教会了我如何将个人节奏融入团队配合。”而专注备战考研,暂别赛场两年的杨雅霖,在这一次的运动会中放弃了原本的主项短跑,加入了接力的队伍。他说:“比起个人荣誉,我更想为团队拼一次。”
四人身处两地,每周仅能合练一次,校区距离较远一直是队伍训练的一个难题。
为了提高训练效率,他们制定了“单兵精进+合练磨合”的策略:各自利用碎片时间打磨单项技术,合练时则化身“细节控”,磨合默契。“弯道摆臂的角度必须控制在15度以内,交接棒距离精确到30厘米,手腕发力要‘推’而非‘抛’……”提到训练心得,队员们立刻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分享起经验来。“直道有直道的跑法,弯道有弯道的跑法。转弯时身体重心要向内侧倾斜,形成向心力......”每一名队员,都对自己的棒次有独到的见解。此时此刻,“术业有专攻”在他们的身上有了具象化的表现。
比赛前,他们深夜在空旷的操场模拟实战,用手机闪光灯充当接力区标记,一次次调整、打磨交接棒时的位置、姿势。“接力赛最重要的就是交接棒的默契。每一次交接节省0.1秒,四棒就能多抢0.4秒——这0.8秒的胜利,就是这么‘抠’出来的。”三棒李磊笑着解释道。
凝神聚力,其利断金
决赛当天,首组对手跑出46秒45的佳绩,压力如巨石般袭来。起跑前,四人齐声高吼:“三!二!一!土木!”这一短促有力的口号,既鼓舞了士气,也震慑了对手。
“倒数三秒的节奏能让我们同步呼吸,而‘土木’两字吼出的瞬间,所有人都像被按下了启动键。”一棒龙汉翔解释道。不仅如此,响亮的口号还能对跑道上的对手产生心理威慑:“这是我去年参赛的经验。去年比赛时,其他队伍使用了这一战术。我观察到,运动员听到口号后会下意识紧绷,起跑节奏容易被打乱。”白小兵补充道:“冲线前我听到了来自观众台的呐喊声,‘土木’‘土木’‘土木’。那一刻,我的脑袋里除了赢,没有其他事。”
当被问及比赛过程中是否感到压力时,四名队员异口同声道:“当然。”白小兵说:“我的手心都是汗,把接力棒攥得死紧,都嵌进肉里了。生怕掉棒。”
“这一次我们的队伍里没有100米单项冠军。”龙汉翔说道,“所以我们理所应当地感觉到紧张,我们的个人实力还是比较弱的。但是,我们凭借团队合作,凭借接棒的技术,凭借我们的默契,最后拿到了接力的冠军。”白小兵补充道,“我们发挥出了团队的优势,最终超越了个人的力量。”

憧憬未来,超越自我
尽管全程保持领先,但队员们在复盘时仍觉惋惜。李磊坦言,接棒环节仍有提升空间。“第三棒交接时尝试了两次才成功,虽然没影响最终成绩,但确实暴露了默契不足的问题。”但是,这一小小失误不仅没有挫败队员们的热情,反而燃起了他们的斗志。“这就说明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龙汉翔说,“如果明年能做到完美接棒,那我们的目标就完全有可能实现。”
当被问及明年目标时,四人异口同声:“打破校纪录!”目前,校男子4x100的最快记录是45秒6,他们的成绩距离这一目标仅有毫厘之差。“我们会优化起跑反应时间,改良交接棒节奏,拉长队伍磨合的时间。”龙汉翔展示着备忘录里的复盘记录,“希望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还有机会站在校运会的赛场上,为土木效力。”
从48秒到46秒37,这一秒半的跨越,记录着四个青年如何用热爱战胜阻力、用协作突破极限。他们的故事里没有孤胆英雄,只有紧握的双手与交错的背影;他们的奖牌不镀个人荣光,却映照出团队至上的信仰。
这支队伍用接力棒传递的,不仅是速度与激情,更是一所学院、一代学子对卓越永无止境的追求。而当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赛道尽头时,新的奔跑者已悄然站上起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也将在代代交大学子间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