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正文

“面向未来生活美学空间研讨——环境设计专业的演变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在设计艺术学院召开

来源:设计艺术学院 日期:2024/06/05 09:29:46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6月2日下午,“面向未来生活美学空间研讨——环境设计专业的演变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在设计艺术学院召开。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盛会,更是2024四川省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暨第十届“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四川赛区启动大会的重要环节。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孙浩,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李欣恺,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TOD设计中心主任、院方案创作中心副主任蒋飞应邀为校内外师生带来学术分享。研讨会由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舒波教授主持。

建筑与城市有着怎样的关系?孙浩以《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设计》为题,从“建筑是城市空间的中心”“建筑是城市空间的边界”“建筑既是城市空间的边界,又是城市空间的中心”三个角度,结合金融城规划、中海成都天府新区超高层项目、四川大剧院、简阳市文化体育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探讨了建筑在城市空间规划、历史文化传承、生活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孙浩强调,建筑设计始终要以人为本,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需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感受和行为习惯,创造出舒适、便捷、美观的城市空间。同时,他也指出,设计师的态度比技巧更重要。一个具有人文关怀、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设计师,才能创造出真正符合人们需求、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作品。

李欣恺以《产业社区:面向未来生活的产业空间》为题,围绕“产业社区”这类特殊空间设计展开探讨。从产业园区、产业园区4.0到产业社区的概念入手,李欣恺指出产业社区是“城—人—产”营城理念的集中体现。通过对金牛人工智能创意产业社区产城、金融梦工场二期、瞪羚谷数字文创园、侯家79亩产业化项目等产业社区实践案例的解读,李欣恺提出基于项目实践的八条设计策略:产城融合,绿脉渗透;顺应自然,绿色低碳;功能组织、活力多元;场所意象,个性鲜明;空间原型,异型同构;模块组合,弹性生长;第三空间,灵感激发;建造运营,智慧赋能;并指出未来产业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趋势将不断增强。

蒋飞聚焦“蜀道通衢”这一“网红打卡点”,以《蜀地设计——起风的院子》为题,从模糊边界、场景设计、场景作用几个维度,详细解读了“蜀道通衢”项目所蕴含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他认为,建筑要契合环境、渲染气氛,触发情感共鸣,应有异于寻常的建筑形式与空间体验,注重以人为本,满足居民、游客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也应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场所精神,符合属地特点、适应气候特点。“网红建筑”兼顾有意境、有新意、便于宣传等特点,使建筑也可以作为城市形象和文化标识。最后,蒋飞强调,建筑不是冰冷的物理空间,而是有温度的体验场景。


作者:邬洪涛   编辑:阮琦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