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改革面临哪些新问题,将走向何方?主编如何看待教学研究论文的选题和写作?12月5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联合教务处和高等教育研究院,特邀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余东升,在题为“工程教育改革与教研论文写作”的讲座中,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这是第九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第十一期活动。来自我校、济南大学两所高校七十余名教师线下线上参加学习,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郝莉教授参加活动。
讲座从工程教育改革的基石与历史演变讲起。何谓工程和工程师?余东升介绍,工程是一种造物活动,工程师以解决造物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为目标,且要求有高深学问。而解决问题意味着从科学、技术到人文等多学科知识、多类型能力的综合集成。基于对工程内涵的梳理,他介绍了建立在学术基础上的工程和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工程、理论导向的技术和经验导向的技术这两对矛盾体,强调理论教学和经验教学是工程教育的最基本矛盾,工程教育正是二元分裂的基石,并以“如何在工程教育中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引导现场老师思考。通过阐释“格林特报告”和“三层楼式的课程结构”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他解析了当下国内工程教育长期面临的理论与实践脱离和跨学科培养两个核心问题,深入阐述了产教融合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破解功用。
如何应对上述问题,余东升带老师们从工程教育改革的历史中探寻答案。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工程教育的技术、科学和工程三个范式,并从工程性质、工程师角色等三方面分析了这三种范式的特性。关于工程教育的新方向,鉴于工程具有渗透性、工具性和吸纳功能,余东升经分析得出,工程教育正朝着智能化、集成化和通识性三个趋势发展。
余东升从主编视角出发,给出了工程教育教改论文写作的建议。他强调,发表一篇高质量的教改论文,首先要有工作基础,把准教改选题方向,进行系统教改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记录和总结反思;其次要遵循创新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准则,将问题、材料、理论与方法等基本要素进行科学串联,体现教改经验的理论阐释和提升等突破性创新;最后要有读者意识和问题意识,尽量辐射到目标受众,解决理论或实践层面的问题,突显论文价值。余东升建议工科教师与工程教育研究者合作开展教改研究,透露编辑部审稿时,更关注选题价值、创新空间及实践意义。
交流互动环节,关于老师们提出的学科建设、跨学科培养、教改论文写作等方面的问题,余东升逐一回应,并表示这种学术研讨和交流是很好的智慧碰撞。参培老师认为本次讲座充满哲学思辨,不仅从中得到了学理启示,也为自己探讨有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期待未来能在夯实工作的基础上,发表高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