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学术活动 > 正文

【创源大讲堂】德意志为什么失去真正的批判力量?—试说奥尔巴赫对歌德、席勒的不满

来源:人文学院 日期:2024/06/06 09:43:50 点击数:
时间 2024年6月19日晚7:30 地点 X31004
报告人 张辉 教授 内容简介

讲座时间:2024年6月19日晚7点30分

讲座地点:X31004

主持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胡志红教授

主讲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张辉教授

讲座题目:德意志为什么失去真正的批判力量?—试说奥尔巴赫对歌德、席勒的不满

讲座内容:

作为一个出生并成长于普鲁士的犹太裔批评家和比较文学家,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 1892-1957)在其扛鼎巨著《摹仿论》(1946)中对19世纪德国文学尤其是歌德和席勒表达了深深不满。本文从1953年奥尔巴赫在《<摹仿论>附论》里的夫子自道切入,通过细读《摹仿论》第十七章《乐师米勒》,结合奥尔巴赫对欧洲文学的整体看法探究个中原因。在奥尔巴赫看来,无论是《阴谋与爱情》还是《威廉·迈斯特》《亲和力》,所有这些作品都缺乏对现实的真正批判力量,而只是停留在幻想的、田园诗的或静止不变的状态之中。这不仅使歌德席勒与司汤达等人的现代现实主义形成鲜明对照,而且,这一满足于既成现实而无意于深刻变革的小市民气的精神底色,也实际上是造成1933年之后现代德国悲剧的最内在根由。

主讲人简介:张辉,比较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副会长、秘书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执委会委员。曾为香港道风山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并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图宾根大学及澳门大学等校任教。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德意志精神漫游:现代德语文本细读》《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文学与思想史论稿》《启蒙的复调:莱辛研究》(即出)以及学术随笔集《如是我读》等。主要学术兴趣为文学与思想史、文学解释学(兼及经学)、中德文学与美学关系。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库》(复旦大学出版社)《文学与思想译丛》(商务印书馆)《中国比较文学文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以及《巨人与侏儒:布鲁姆文集》《伯纳德特集》(11卷本)。译有《诗与哲学之争:从柏拉图到尼采、海德格尔》等,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评论》等国内外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近百篇。

IMG_1203.png


作者:王晓妍   编辑:阮琦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