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酒泉基地铁路管理处的交大人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8/03/30 10:19:00 点击数:

 

酒泉基地铁路管理处(简称酒泉铁管处)是目前我军编制内唯一的一支自行组织管内铁路运输、军人职工混编的特殊队伍。截至目前,有数百位经过严格挑选从内地调来的优秀技术人员,他们举家来到戈壁滩,为铁路的畅通,为导弹卫星的安全运输奋斗了几十年。其中,铁管处原总工程师陈文汉,1958年从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曾用名)毕业,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自愿报名参军来到戈壁滩,参建东风基地。他爱人王学陵,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建筑系,是和陈文汉同期来基地的大学生。人们说,他俩为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献了青春献终生”。

几十年来,修筑维护这条铁路,一代又一代人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陈文汉这条专用铁路线上辛勤工作了整整30多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航天城的铁路建设事业,被公认为发射中心的“铁路专家”,人们称他为“躬起脊背做桥梁的人”。1958年,西行的列车载着25岁的陈文汉加入了开发大戈壁修建航天城的行列。他就像一台加足燃料的机车永不疲倦地运转着。
      铁路修建初期,有20多台机车的锅炉由于用水含盐量高,硬度大,致使积垢太厚,钢板变形而无法开动。为了解决水质问题,使“趴窝”的机车重新奔驰,陈文汉主动请缨,承担了化验水质、解决水源的任务。没有化验室,更没有必要的化验设备……他把困难变成动力,上玉门、下酒泉,和地方铁路部门联系,掌握戈壁滩的水质成分。为了争取时间,陈文汉和另一名同志,不顾一天紧张工作的劳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整理资料,计算配方,常常熬到深夜。后来,在水质分析的基础上,对机车用水进行了炉内软水处理。20多台机车,每次需配大量的活碱、纯碱、碳酸三钠、烤胶。浓烈的气味呛得人眼酸流泪,喘不过气来……经过他和同志们几个月的艰苦工作,终于解决了机车因水质而“趴窝”的难题,保证了铁路修建任务的顺利进行。1969年以后,陈文汉和其他领导同志一道,负责组织装载火箭卫星的特运列车,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坚持和列检人员一道检查车辆,制定特运计划和应急措施,亲自跟车组织运输。
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陈文汉先后参加接运列车800多列,圆满地将19颗卫星、数百枚各种型号的导弹及重要设备运到了发射中心。他还结合工作实际,翻译出了几十万字的国外铁路技术资料,撰写了《导弹卫星试验任务铁路运输保障》等有关军运工作论文。
      王学陵毕业于唐院建筑系,学的是给排水专业。她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史上的第一位女兵。她和丈夫在戈壁滩上工作了27年,足迹遍布发射中心几百公里的铁路线上。长期在戈壁滩上奔波,使她变得苍老了,人到中年却头发花白,像个老太太。她并不为此而遗憾,她曾动情地说:“我虽然老了,但沙漠绿了,树木、花草变青了,值得!”
     为航天科技事业甘心默默无闻、呕心沥血做奉献的人,不止陈文汉、王学陵两个人,还有许许多多无名者鲜为人知,他们就像大漠中的芨芨草一样,悄无声息的生长着,存在着、尽着自己的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发着光,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劳动为航天事业谱写了绚丽的篇章。
      据了解,酒泉铁管处所管辖的240公里铁路干线和100多公里各点号支线,全部裸露在戈壁滩和茫茫的沙海之中。部队分散在几百公里铁路线的点号上,营房四周除了几十年来一茬茬官兵植起的“绿篱”外,再无绿色。总长356公里的铁路全部裸露在戈壁滩和沙海之中。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子会借着风力把铁路掩盖得无踪无迹。这时若有火车开来,全排、甚至连部的人都要出动清沙。往往是人工清理出一段铁轨,火车就前进一段,直到把火车送出风口!
      全处30多个点号,吃水是第一大难题。尽管这些年部队为35个点号打出了31口井,但有16口井的水是苦涩的,无法饮用。生活用水只能靠机车运送。点号官兵打趣说:“小点(号)的水,贵如油,三天不送就发愁。”
      铁管处“70公里”点的菜地,以废旧枕木为围栏,围栏外就是浩瀚的沙漠。这里一年四季风沙肆虐,官兵就经年累月地与风沙抗争。





作者:图文摘自网络     责任编辑:陈姝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