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2日晚,《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专题报道了四川凉山彝族阿婆——马海阿牛培养教育子女实现“教育梦”的感人事迹。据统计,凉山州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累计有206.2万名居民搬入新家,减少贫困人口46万多人,减少贫困村954个。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奋战在凉山州扶贫一线的2497名驻村第一党支部书记和9000多名扶贫干部。我校2014届毕业生肖晗,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肖晗2014年从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后,考入四川省烟草专卖局。2015年11月,他被组织指派到凉山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致力于当地扶贫脱贫工作至今。
牢记使命担当,扛起扶贫重任
2015年11月,当肖晗到达姐把哪打村时,他看到了一个语言不通、经济条件落后、村社距离跨度大、每到10月就漫天飘雪的贫困山村。这对一个没有任何乡村生活经历,刚走上工作岗位上的“90后”,无疑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
初到时,由于语言不通,肖晗拉上村支书,一个笔记本、一支笔,走村入户,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最远的时候他要走近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达到目的地。村支书不可能天天陪着他,接下来的日子只有靠他自己。在走访中,大多数村民不懂汉语,加之要忙农活,肖晗吃了很多闭门羹。
有人问他,你能适应得了吗?他笑着说:“虽然我年龄小,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但我是一名党员,面对困难、冲锋在前,本就是我们党员该做的事。虽然我的双肩不够厚实,但我有足够的勇气扛下这份担子。”
抓实易地搬迁,确保住有所居
身为第一书记,他事事亲力亲为:整理扶贫资料、农民夜校讲课、为老乡寻找产业发展门路、对彝区进行移风易俗建设……按脱贫攻坚规划,姐把哪打村共需完成93户安全住房建设,其中易地扶贫搬迁61户。2016年9月,村里启动易地搬迁工程,肖晗组织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坚持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让老百姓搬得下、稳得住,二是坚持解决百姓“行路难,就医难,教育难”问题,三是坚持民主选址,让老百姓自由组合,将集中安置福利最大化。
安置房选址已定,但由于当地地理环境和经常下雨,致使工期一拖再拖。国庆期间,为按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肖晗放弃休息,与施工方、监理方多次协调,共同确保工期的完成。2017年1月,村里建成易地搬迁安全住房61套,保证当地群众“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
主动迎难而上,引领创富增收
让肖晗挂心的除了异地移民搬迁工程,还有整个村的脱贫任务。全村总户数共490户、1892人,系属彝族聚居村。其中精准识别建卡贫困户93户、351人,贫困发生率18.6%。肖晗和当地政府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全村总体脱贫规划,在做强基础产业、发展特色种植的基础上,拓展增收渠道。
姐把哪打村以种植马铃薯、苦荞为主,2016年起开始逐步更换马铃薯种植品种。至2017年底,全村种植青薯9号400余亩,亩产提升600-800斤。因粮食产量提升,村里因时制宜开展玫瑰园种植项目,种植油用玫瑰花700余亩。
2016年起,全村在稳固贫困人口收入,保证贫困人口粮食产量增加的情况下,注重劳动力解放,拓展增收渠道。2015年底全村宣布“一帮一”务工帮助指导后,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在技术能手和务工工头带领下外出务工。与此同时,村里利用天然草场资源优势,开展西门塔尔牛养殖。
心系精准扶贫,在工作中成长成材
担任第一书记,肖晗认为自己最主要的收获是学会与人打交道了,也更了解农村生活、更能吃苦,对于好的环境也就更加珍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既然担任第一书记,就有这份责任为老乡脱贫致富。为他们修好房子,找到致富的路,为他们以后不再返贫打下扎实的根基。”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经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名像肖晗这样奋战在扶贫工作一线的践行者,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