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3点,由学生工作处主办的“妙语茶香”研究生下午茶活动在镜湖宾馆多功能厅举行。本期研究生下午茶邀请到我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国祥教授作为嘉宾,就“研究生培养”的相关问题与研究生同学进行交流,强调基础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并需要在沉淀的基础上完成创新。
留学归国者:我国研究生培养理念和思路正在与国际接轨
刘国祥副院长的求学过程经历了四所国内外的大学,这也让刘院长完成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知识积累与沉淀的过程。尤其是在香港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空间研究中心从事访问研究期间,深刻认识到中国教学环境与西方的差别:“国外的大学课堂是没有讲台的,实验室外的走廊上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儿嘈杂声。大家认真严谨的态度和自由宽松的环境是一种对学术真正的追求。但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进程的加速,我国也不断提高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培养理念和思路的先进性,逐步与国际接轨。”
教育教学者:学术是一种训练,需要一种充满热情的追求
在担任行政职务的同时,刘国祥副院长也是一位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博士生导师。作为一位师者,刘教授指出研究生阶段需要锻炼的最大能力是在专业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刘教授坚持四个培养核心:一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加深对基础学科学习的基础上,简历专一的学术支撑体系。二是培养科研表述能力,“每位伟大的科学工作者都是一位好的文字工作者,研究生要能够将研究过程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别人。”三是开展学术创新,“创新没有大小,这个过程要有学术界的国际视野,广泛涉猎各种专业知识,只有不断review,才能具有creative ability。”四是持之以恒地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方法。“学术是一种训练,需要一种充满热情的追求。文章也不是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一篇好的论文至少需要1-1.5年的时间。”本着严谨求实的教学态度,刘教授在学术研究中也身为典范。其曾经在一篇论文的投递过程中,与专业国际知名期刊的编辑通过邮件,开展了往复80个问题的探讨,严谨的推导过程让编辑被其科学精神所折服。
教育管理者:研究生是我们的同事
刚刚在本学期走马上任我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院长便跟随我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冯晓云教授带队到全校19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了76个小时的工作调研,并撰写出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调研报告。刘院长客观地指出,由于培养规模大、硬件设施不完善,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研究生院将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科研工作中,其实研究生是我们的同事,应该与老师共同享有一定的学习研究场所。我们也将努力打造这样一个共同场所,让同学们在此自由徜徉,自由吸取知识,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刘院长透露,研究生院将在导师队伍建设、政策导向、资助体系以及学生淘汰体系建立上加大力度。同时鼓励研究生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出国深造的机会,开阔眼界,掌握国际先进知识,为归国参与国家建设积蓄能量。也提醒大家无论出国与否,都需要注重将学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及成功的经验,刘院长坦诚地指出三点:高人指点、贵人相助、个人努力。
活动最后,刘国祥副院长以两句古诗寄语我校研究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坚持”、“执着”、“超越”、“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