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晚,我校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讲座在X2318教室进行。主讲老师熊先云是我校工业中心指导老师,连续三届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两年一届的公益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技活动,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秉承“竞赛为人才培养服务,竞赛为教育质量助力,竞赛为创新教育引路”的宗旨,要求学生熟悉机械设计原理,并能完全独立完成小车的组装。
熊先云介绍,该竞赛的内涵很宽泛,是对同学们综合工程素质的考察,包括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等。同时,作为一种现场竞赛,心理素质、细节要求和现场发挥也必不可少,就如一次比赛中,有位同学就是因为紧张装配车刀超时,因而错失了进入国赛的机会。
多年来从事创新教育指导的熊先云认为,参加竞赛勤奋与坚持必不可少,学生要有能吃苦、不怕失败的精神。“记得比赛前夕,有些同学半个月都没有在12点之前休息过,一个星期在工业中心待的时间长达4天,每次试验以后写的总结都长达6-7页。我作为老师,非常的心疼他们,同时也为他们的付出而感动。”熊先云经常提醒同学们,要把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当作锻炼自己、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一次机会,不能带有太多功利的色彩。只要基本功扎实,能吃苦,自然会收获很多东西,这些收获不是单纯的获奖所能涵盖的。
谈到指导老师所应具备的素质,熊先云表示:“作为指导老师必须做到心里有学生,老师就是团队的一员。要努力给学生搭建良好的平台,让整个团队可以在一起很好地交流。” 整个的学习和竞赛过程老师和学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在设计过程中,当不少学生迷茫地不知该往哪里走时,老师要能给学生指引一个恰当的方向。
“时间过得真快,当年一起做比赛的学生,现在有的在本校的牵引动力实验室读书,有的都工作了成了单位的骨干。”提到自己带过的学生,熊先云脸上写满欣慰,他说:“能陪伴、见证学生的成长,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快乐”。